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左江 ,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 , 发源于中国和越南交界的枯隆山 , 是珠江水系的一条重要支流 , 左江流域处于云贵高原南缘与两广丘陵的转换地带 , 宽广的岩溶地貌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 为珍稀生物和特有物种提供了繁衍栖息地 , 也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基本保障 。
从这里还诞生出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杰作 , 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龙舟、宁明、江州、扶绥等地的左江及支流明江两岸 。 数千个赭红色的岩画图像简洁灵动 , 历经二千多年的岁月磨洗 , 依然生动鲜活 , 当地壮语把它们叫做“岜莱” , 意思是有画的山--花山 , 左江花山岩画集中绘制在距离江面15米至110多米高度的崖壁上 , 即便在今天能借助现代手段的情况下 , 要攀爬上去也并不容易 , 更何况还要在上面绘制图像 , 这绝非一朝一夕 , 也不是单个人的力量所能够完成的 , 到底是什么人?在哪个年代?出于什么目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 在悬崖峭壁之上绘制如此震撼的岩画群 。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考古队在好几个岩画点发现了木桩 , 通过对木桩进行碳-14测定 , 确定其年代距今2680年 , 当时在左江流域生活的是古代中国南方百越的一支骆越 , 从商周到东汉时期 , 骆越人广泛活动在今天的中国广西左江、右江、邕江至郁江两岸以及海南等地 。 沿着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38个左江花山岩画点 , 记录了中国西南骆越人七百多年的部族祭祀文化 。 在2016年7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上 , 左江花山岩画作为文化景观遗产类型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左江花山岩画的描述是这样的 , 左江花山岩画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 , 共包括38处岩画点及与岩画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河岸和台地景观 , 生动地展示出在中国南方曾盛极一时的铜鼓文化及其仪式特征 , 蜿蜒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 , 将喀斯特地貌削切出无数陡峭的岩壁 。 左江花山岩画便是由古骆越人绘制在这些岩浆的岩壁上 , 展示了骆越人的生活场景及仪式特征 。
骆越人认为万物有灵 , 当他们遇到灾害或者未知的自然现象时 , 会借助祭祀的方式祈求从自然获得神秘力量 。 娱神是古代祭祀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目的 , 就是他不是和人在沟通 , 他实际上是在和神沟通 , 就是让神愉快 , 唱歌、跳舞也是为了让神愉快 , 敲铜鼓是为了通天 。 左江花山岩画的祭祀内容 , 有祭祀太阳、祭铜鼓、祭江河等等 , 反映出骆越人的原始宗教信仰 。
岩画上数量庞大的图像看似杂乱 , 其实是有序的组合 。 图中的队形都有圆形、长方形和纵向的队形 , 说明队形在不断地变化 , 但是它这个动作是重复出现的 。 骆越部署成员在其首领和祭司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 根据对与岩画相关的遗迹和周边地形地势的分析 , 二千多年前骆越人是利用悬吊法、攀爬法、搭架法等方式接近崖壁进行作画 , 这种勇气、决心、智慧和技巧令后人叹为观止 。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人们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和挑战 , 在一种强烈而神圣的力量驱使下 , 在七百多年里持续不断地绘制这些图像 , 专家推测绘制岩画的过程也是骆越人的祭祀内容之一 。 根据对左江花山岩画的分布进行分析 , 发现他们似乎遵循了某些规律 , 显然作画地点并不是随意而为 , 而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 。 这些岩画点都分布在河流拐弯处 , 紧邻江岸的高大崖壁之上 , 看起来岩画与这条江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