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魏灭蜀之战的介绍评价,魏灭蜀之战的经过结局


图文 魏灭蜀之战的介绍评价,魏灭蜀之战的经过结局

文章插图
魏灭蜀之战三国后期最激烈的强者消灭弱者的吞并战当属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 。在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邓艾为将率军进攻蜀国 。蜀国派姜维、廖化率军在剑阁阻击魏军 。蜀利用艰难的地形把曹魏大军阻挡在剑门关外 。正当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魏将邓艾采用迂回之法,带领部分精锐军队绕过阴平,越过百余里小路,开山通路,避开敌人耳目至蜀汉腹地江油,从背后打蜀军个措手不及,面对兵临城下的刘禅不得不向魏军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
 
魏灭蜀之战的经过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其中,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 。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次废立皇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及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 。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 。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 。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这样,在三国中,司马氏掌政下的魏国,势力最强,具备了灭吴、蜀,统一天下的条件 。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执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的方针 。为此,魏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作伐蜀准备 。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国 。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作好防备 。但昏庸的后主只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则相信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刘禅信以为真,把姜维的建议,置之脑后,连群臣都不让知道 。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
蜀国后主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国据点 。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 。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 。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