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阅读安·泰勒小说的体验就如同坠入情网一般。”一开始以为,这句《人物》杂志的评语,只是对《一卷蓝色的线》客套的评价,直到读完这部小说,才发现此言不虚。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文章插图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维特山克家族3代人的经历。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没有惊心动魄的悬念;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鸡毛蒜皮的日常,柴米油盐的过往。可正是这些琐碎的记录,让你不舍得一目十行,让你在他们的平凡里,也看见了自己的生活。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文章插图
安·泰勒这本书,如何能将人间烟火,写出动人的诗意?大概与以下几点分不开:一是取材平实。虽然是虚构作品,却没有脱离现实,再现了真实的家庭生活,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读之可亲。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维特山克家族也是如此。他们住在一所漂亮的房子里,儿女双全,孙辈绕膝,每年一次的海滩聚会,一家人几乎整整齐齐,就像幸福家庭的模板。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文章插图
一本旅游杂志为本书配的插图然而走近这家人,你才会发现:他们也有叛逆的儿子,亲子教育近乎失败;他们并非兄友弟恭,儿子们也会拳脚相向,女儿认为自己被忽略,一直心存怨言;他们的婚姻也有不满、争执与冷战,各怀心事,各有秘密……安·泰勒在获普利策奖的《呼吸课》中,曾描述了相同的生活:“期望、失望,孩子们如何在家庭中掀起风暴,丈夫和妻子如何再次坠入爱河。”她用平实的笔触,描摹了真实的生活,每一笔都让你似曾相识,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文章插图
二是人物丰满。作者塑造了普通人的复杂人性,维特山克家族中的成员,个个都是饱满的“圆型人物”,读来令人信服。小说中的丹尼,可谓是维特山克家的“逆子”,逃课、辍学、离婚、混日子,居无定所,常年漂泊,一年都没一个电话,让雷德和艾比夫妇一辈子悬心。然而,当姐姐珍妮得了产后抑郁,他却义无反顾陪伴照料;当父母身体衰老,需要有人看顾时,久未出现的他,破天荒地长住下来,一心要肩负赡养义务。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文章插图
你以为他会浪子回头时,并没有。在母亲车祸离世,父亲要搬到公寓时,他再一次决定离去——他就是这样的浪子,深爱这个家庭,但也急于逃离,因为更爱自由。家族第一代人小维特山克更是如此。为了得到梦想中的房子,他像猎豹那样耐心潜伏,伺机而动,耍小伎俩,甚至有些违背道德。但他只是为了给自己,给家人一个理想的家园。他的妻子丽尼温柔贤惠,是持家好手。可当年与小维发生关系,她却隐瞒了自己未成年的事实,5年后又对小维死缠烂打,像太妃糖一样缠着他,用所谓的爱绑架了他的一生。可在所有人看来,她仍是一个善良可亲的好主妇。小说|这部“家庭式”小说,道出了亲情的真相,将一地鸡毛写成诗
文章插图
安·泰勒三是情感真挚。一些动人的细节描写,如同涓涓细流,在无声处流淌着亲情,让你莫名感动。在丹尼成为一个浪子之后,母亲艾比整日在他房间里,读书、写诗,“嵌入式壁橱里原来存放着丽尼(艾比的婆婆)的缝纫用品,现在塞满了艾比的日记、形状大小不一的剪报,还有孩子们小时候一直留存到现在的手工卡片……”一个老房子,总是拥有很多回忆。虽然文中没有说怀念,但这些细节却写满了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