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万玛才旦:保持疏离,呈现故乡

【 气球|万玛才旦:保持疏离,呈现故乡】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李睿
万玛才旦导演擅长以深邃优美的镜头语言抒写百姓的日常生活,他的《静静的嘛呢石》《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作品深受影迷喜爱,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万玛才旦在电影学堂分享了他的电影人生。
气球|万玛才旦:保持疏离,呈现故乡
文章插图

万玛才旦的创作生涯是从写作开始的。从小听老人讲民间故事开始,万玛才旦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藏族人对故事的讲述方式,故事中独特的人物,都成为万玛才旦的灵感来源。1991年,万玛才旦在大学读文学专业期间,将小说《人与狗》寄到一家杂志社,一个学期之后收到样刊和十几块钱的稿费,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至今,万玛才旦已经发表六十余篇小说。
2002年,万玛才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开始剧本写作,“之前写作的经历对剧本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你可以比较好地去解构一个故事,去建立一个人物,推动一个情节,甚至对话可以写得更加精炼一些。”万玛才旦的写作背景深刻影响到了他的电影创作,多部电影作品都改编于自己创作的小说。“我自己有很多小说可能不太适合改编成电影,这里面有很多综合的原因。在看别人的小说时也一样,会做一个下意识的判断。比如说《撞死了一只羊》,我先是看到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就觉得是一个特别适合电影改编的小说。这个判断是基于你对电影的认知和理解,我觉得改编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气球|万玛才旦:保持疏离,呈现故乡
文章插图

电影创作也反过来对万玛才旦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我自己当导演,台词要非常精炼,这对后面的小说创作非常有帮助。以前需要大段的描写或者通过其他方法推进情节,但是看了很多电影、写了一些剧本之后,你其实可以通过对话就达到那样一个目的,比如说怎样去推动情节,然后怎么去交代人物的前因后果。”
万玛才旦的导演生涯是从短片开始的,《静静的嘛呢石》《草原》最初都是作业性质的短片。万玛才旦的电影题材大多来自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因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需要有切身体会有感而发。“《静静的嘛呢石》虽然写的不是我出生的故乡,但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会感受到很多情感,比如你小时候感触到的家庭温暖,老人的关怀。”雷伊的作品《阿普三部曲》令万玛才旦产生了同样的感受,“《大地之歌》《大河之歌》还有《大树之歌》,在看的过程当中有非常多感人的东西,好像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那个村庄。”
气球|万玛才旦:保持疏离,呈现故乡
文章插图

《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被称为万玛才旦的“故乡三部曲”,片中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细腻讲述打动了全世界的影迷。如何将自己热爱的、但不怎么大众的东西让观众理解并喜欢?万玛才旦表示他的做法是与熟悉的文化建立疏离感,跳出来看这个文化,“我从小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之后又离开了那样的环境,所以再回看故乡的时候会有一种距离感,很多的东西可能更加新奇了,更加冷静客观了。我觉得要建立起这样的一个视角去呈现想要讲的故事题材。”
这种有意为之的“疏离”,不仅体现在万玛才旦的故事讲述当中,同时也体现在了他大胆的电影表现手法上。在影片《塔洛》中,万玛才旦就出人意料地采用黑白叙事,“我想去还原本来的东西,去突出故事和人物,黑白电影可以把人物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