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视点丨回工人的“娘家” 找青春的记忆( 二 )


严肃的入队仪式开始 , 齐智走上舞台 , 灯光打在孩子们的脸上 , 他依照老师事先交代的流程 , 戴上了红领巾 , 第一次敬队礼 , 第一次举起拳头面向队旗庄严宣誓 , 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政治实践活动 。
“爸爸当年就在这里加入的少先队 , 你爷爷也是在这里戴上的红领巾 。 ”齐智和10岁的儿子分享道 , “那时到了夏天 , 我们都会来这里看消夏晚会 , 你爷爷骑着自行车 , 后面带着马扎 , 我坐在自行车‘大梁’上 , 就来了 。 ”
“消夏晚会”这个颇有年代感的词语 , 显然对10岁的孩子是陌生的 , 他们不知道“消夏”的意义 。 齐智给孩子讲解着:“看!就是这个舞台 , 我们就坐在台下 , 来得早就能往前排坐 。 舞台上表演歌舞、京剧、魔术等文艺节目 , 这样的晚会只有夏天才会举办 , 大家一边消暑、一边看节目 。 ”
“那为什么大家都不在家里吹空调、看电视呢?”孩子的一句话画出了一条“代沟” , “是啊!消夏晚会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 能坐在台下、看到演员真实的表演 , 这就已经是隆重的群众文化活动了 。 ”齐智说 。
在齐智的脑海里 , 二宫还给了他诸多的第一次:学会游泳是在二宫 , 那时二宫还有游泳池 , 后来新建的二宫水上乐园比肩天津乐园筑波游泳场;第一次看花灯是在二宫 , 每年正月十五“沽上春好”元宵灯会是二宫的特色活动;第一次玩碰碰车是在二宫 , 第一次打羽毛球是在二宫……二宫贯穿了齐智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童年 。
二宫图书馆 我的第二课堂
公园中轴线的正北方有一座主体三层、两翼二层的文保建筑 , 楼体依旧保留着建成时的红砖风格 , 那般朴素就是一种怀旧美 。 在小楼的中心位置 , “图书馆”三个红色大字标注着小楼的功能 。 二宫图书馆门前左右各有一片茂密的竹林 , 它们像屏风一样 , 隔开了外界的喧嚣 。 楼前一座汉白玉雕像 , 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雕塑风格 , 一位少女捧着一册图书认真地阅读着 。
天津|视点丨回工人的“娘家” 找青春的记忆
本文图片

二宫职工图书馆与读书少女雕塑 。 伊健 摄
踏进图书馆 , 还是原来的地砖 , 还是原来的吊灯 , 还是原来的格局 , 阅读室里的窗子开着 , 靠通透的自然风就让室内的温度刚刚好 。 刺眼的阳光被茂密的树荫遮挡了 , 窗外小草的清香随着微风吹进房间 , 读者坐在窗边的书桌旁 , 沉浸在图书的海洋里 , 仿佛忘了今昔是何年 。
正在看书的女士叫张岚 , 年近七旬的她静静地坐在那里 , 手捧着乌兹别克斯坦作家卡迪里的小说《往昔》 。 又一次坐在二宫图书馆里读书 , 让这位阿姨仿佛回到了曾经的读书年代 。 张岚说:“当年 , 二宫图书馆就是我的自习室 , 这里就是我的第二课堂 。 ”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 那时“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风头正劲 , 1985年 , 32岁的张岚有幸能够重新回到校园 , 有幸把年少时遗缺的知识补回来 。 “从那年起 , 我读了天津广播电视中专 , 因为在本单位就做财务工作 , 因此选择了会计专业 。 ”张岚介绍说 。
天津|视点丨回工人的“娘家” 找青春的记忆
本文图片

二宫职工图书馆报刊阅览室 , 一位读者正在静心读书 。 伊健 摄
在职读书压力重重 , 不仅要把课程都掌握 , 还要照顾一家老小 , 特别是32岁的女同志 , 孩子只有4岁 , 正是整天缠着妈妈的时候 。 “晚上要去学校上课 , 到了公休日想静下来看看书很难 , 总是左手抱着孩子 , 右手翻着书本 。 ”张岚回忆说 , “为了让我学习 , 婆婆把家里唯一的黑白电视机搬进了我的房间 , 保证我能收看‘空中课堂’节目 。 同时老人还告诉我 , 把照顾孩子的事彻底放下 , 认真读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