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不如意事常八九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文章插图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算是一句经典古话了 , 其实这句话原句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 出自晋书 。当时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 , 三国彻底沦为历史 , 谁也没想到曹魏竟然在东吴前面被灭掉了 。所以等司马炎掌管大权以后 , 只用安心对付东吴即刻 , 完成统一大业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伐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 所以晋国一位将领才会发出“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样的感叹 , 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晋书·羊祜传》 , 时间是在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前后 , 主人公是西晋名将羊祜 。原文如下:
会秦凉屡败 , 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 , 但当速济大功耳 。”而议者多不同 , 祜叹曰:“天下不如意 , 恒十居七八 , 故有当断不断 。天与不取 , 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时正值西晋在秦、凉等地作战连续遭遇失败 。羊祜又向晋武帝司马炎上奏表示:“如果能够平定东吴 , 则西北部地区的胡人之乱很快可以平定 。因此 , 当今最应该做的便是迅速完成灭亡东吴的大业啊!”不过 , 朝中大臣在谈论此事后 , 却出现了众多反对的声音 。听到这个消息 , 羊祜感叹道:“十件事情当中 , 通常有九件是令自己感到不如意的 。目前有些人当断不断 , 当予不取 , 这怎么不让日后的有识之士感到遗憾呢?”
【不如意事常八九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出自哪里?】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根据羊祜口中的“天下不如意 , 恒十居七八”所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 , 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 , 意为十件事情当中 , 通常有九件是令自己感到不如意的 , 形容不合心意的事情太多 , 而志愿往往难以实现 。
说完了成语 , 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时值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 , 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氏的蜀汉帝国已在十余年前灭亡 , 曹魏帝国亦被西晋所取代 , 维持了近八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已被打破 。与国力强盛的西晋帝国相比 , 偏居江南的东吴帝国已是国力衰落 , 政局混乱 。针对这一情况 , 羊祜多次上书 , 提出灭亡东吴的建议 。
不过 , 羊祜的这一建议却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对 , 最终也未能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意 。究其缘由主要有两条 。首先是西晋西北地区局势不稳 , 长期遭遇少数民族的入侵;其次是部分大臣认为东吴的水军非常强大 , 即使出兵也难以突破东吴的长江天险 。而这些观点也极大地影响了司马炎 。故此 , 羊祜的建议一直遭到拒绝 。
羊祜常年与东吴较量 , 深知东吴不堪一击 , 对于自己的建议遭拒感到非常遗憾 , 因此才发出了“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叹 , 这也变成了羊祜这位名将的终生遗憾 , 因为在就在这个建议被拒绝后的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 , 羊祜就因病去世 。而又过了两年 , 西晋最终发动了灭吴之战 , 其结果也正如羊祜预料的那样 , 晋军势如破竹 , 很快便灭亡了东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