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拉|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为国献青春 歌声仍少年

【中国正能量2021】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为国献青春 歌声仍少年
央视网消息:2021年6月25日,在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里的“年轻人”们同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志愿者们再次唱响《少年》,把青春的理想和奉献演绎得格外动人。
“成团”
艺术团的成立,要追溯到17年前的一场音乐会。
2004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里来自北京校友的表演,唤醒了他们曾留存在清华园的记忆。于是他们决定,要在上海也组建一个年青时代那样的文艺社团。
酝酿多年,这个计划到了2007年开始真正“运转”。
那年5月,趁着清华上海校友会举办年会的机会,由原清华大学文工团副团长任丽翰、原独奏队员陈陈、刘西拉、项祖筌联名发起,仇国平起草的《关于申请成立上海校友会文艺社团联谊会的报告》正式递交清华上海校友会。2008年11月,经过批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立。
当谈起成立的初衷,团长刘西拉说:“觉得时间都不够,该说的话都说不完,因为这一生很丰富。”
然而,刚起步的艺术团却面临人手严重短缺的问题,第一次的活动仅十多个人参加。
“那能唱合唱吗?分不开声部。”清华大学1958级动力机械系的沙守礼回忆,当时只能挨家挨户打电话进行宣传,“我们家那个电话费突增。”
逐渐,校友变成“团友”,他们从偌大申城的四面八方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汇聚在一起。如今,艺术团已有100多位来自清华大学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成员,他们用行动歌唱愿望:“努力了一辈子,就是希望祖国不会忘记我们。”
【 刘西拉|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为国献青春 歌声仍少年】往事
如果只看视频里那个随着音乐舞动双臂的刘西拉团长,很难想象他今年已经81岁高龄。
这位耄耋老人身上透露着的那股艺术气,源于从小对小提琴的热爱。9岁时,刘西拉被邻居哥哥每天练习“诙谐曲”的旋律吸引,便在上海学起了小提琴。195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逐渐成长为清华大学管弦乐队首席。
1962年春天,清华音乐室主任建议刘西拉举办一场个人音乐会,并分配给他学校里最好的伴奏,也是他未来的妻子——陈陈。
陈陈6岁在上海中西二小上学时开始学钢琴,凭借着努力和天赋,上初中时,她已是市少年宫合唱团的钢琴伴奏。1956年,她又以数理化三科满分的成绩夺得华东六省高考理科状元,考进清华大学电机系。
1967年,两人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时正值国家三线建设。他们义无反顾,跋山涉水去到西南腹地。虽然刘西拉和陈陈都被分配到了四川,但在成都的他和在德阳的她依然相隔71公里。
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刘西拉都会骑三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去探望爱人,但刘西拉却形容自己这段整整13年的异地恋“不是什么大困难”。
对他而言,困难和不开心的是“陈陈没有钢琴弹”。在那期间,刘西拉从同事那里得到了一架闲置的旧钢琴,为了给出差未归的陈陈一个惊喜,他和几个校友用板车推了3里路,将钢琴拉回家里,连夜修好了破损的琴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两人凭借出众的能力先后赴美留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对留美博士夫妇。双双摘得博士学位后,他们婉拒各种挽留,没有任何犹豫就回国了。
1956级动力工程系的张开慧回忆:“他们(刘西拉夫妇)常说,当时想的就是希望国家赶快强大起来,爱国奉献是支撑我们一生的信念。”
“在我们那个时代,只要是国家需要,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当时国家提倡到基层去,并且越基层越好。”张开慧毕业那年,他们专业一共90个人,将近60个人被分配到东三省和内蒙古。而他接到毕业通知单的第二天,二话没说,拿起行李就奔去了条件极为艰苦的黑龙江富拉尔基热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