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淀的文物,沉淀不下的文化!

【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淀的文物,沉淀不下的文化!】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淀的文物,沉淀不下的文化!

文章图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淀的文物,沉淀不下的文化!

文章图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淀的文物,沉淀不下的文化!

文章图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淀的文物,沉淀不下的文化!

文章图片


今天看到一条关于化学女硕士做文物修复师8年的新闻 , 挺励志的 。
33岁的陈晓寒本科学化学 , 硕士研究高分子化学 , 考入文化遗传保护研究所做文物修复师已8年 。 这份工作需要懂化学、考古学、生物学等 , 还要会打电钻 , 许多方面都要涉及 。 她说有时也辛苦 , 但热爱干这一行 , 家人也非常支持 。

本来是挺好的一个事 , 说明了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 , 在许多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实操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学化学的人带着从物质科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视角 , 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其他学科的固定研究范式 。
说到文物修复 , 小编立马就想到了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
豆瓣评分高达9.4 , 我不允许还有人没看!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 , 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 。 历经百年沧桑 , 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 , 破损不堪 。
纪录片一开始就是门的打开 , 那厚重的声音 , 给人一种将要解封一种神秘的感觉 。  接着可以看见一群推着自行车 , 衣着十分朴素的人 , 跟着旁边的同事一路聊着天 , 走进故宫 。

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 , 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 , 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 , 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 , 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 , 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 。

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 , 甘于平淡 , 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 。 文物有灵魂 , 有生命 , 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 。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 , 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

这群神秘又发光的人 。 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过千年;但当某位师傅骑着自行车 , 穿过层层红墙到外面只为偷闲抽根烟时 , 众人打杏儿时 , 和着阳光喂着“御猫”时 , 偶有闲暇弹着吉他聊着天儿时 , 饶有兴致地介绍院子里种的各种花草时 , 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

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场伟大而奇妙的相遇 。 完全意想不到的风格 , 很燃很纯粹 。 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意想不到的平实和有趣 , 处处透着热忱与从容 , 想走近 , 想走进 。

如果没有这部记录片 , 我没有办法想象原来那些修复文物的专业人士 , 不是那么的给人一种一板一眼的感觉 。 反倒像生活中住在隔壁的邻居 , 有事没有大家一起聊聊家常 。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工作的氛围 , 这些修复大师手握国之瑰宝 , 却散发着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 。

《我在故宫修文物》 。 里面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 “文物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里 , 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传播文化 。 文物修复不止是因为把物品修好了他才有价值 , 而是在修的过程中跟 , 人和物的交流 , 对物的体悟 , 把自己也融到了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