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武|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古流传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所以一生颠沛流离,没有过上多少安定的日子。前期是求学漫游,接着是低三下四地求仕,到了755年安史之乱,又是四处躲避战乱,生活真的是很辛苦。
由于河南陕西一带战乱不断,杜甫带着家眷只能往四川一带躲避,于是他759年逃难到了成都。蜀地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和中原有所不同,适宜居住,这样杜甫产生了定居的念头。
严武|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古流传
文章插图

恰巧此时裴冕担任西川节度使,裴冕是唐肃宗登基的大功臣,杜甫任左拾遗时与他同朝为官,这样杜甫的计划得到了裴冕的支持。而曾经一起漫游的诗友高适又在附近的彭州任刺史,还有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在成都任司马。
在这些亲朋好友的鼎力相助下,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草堂,也就是杜甫诗里所说的茅屋。宅基地主要是由表弟王司马捐资,茅屋周围栽种了百亩绵竹,十亩杞树。还栽种了松梅桃李等多种树木。
由于杜甫曾经在唐肃宗时期当过左拾遗,又有诗歌盛名,所以新建茅屋得到当地很多官员的资助。杜甫甚至写诗相赠,向韦续、韦班、何邕、徐知道等人索讨果树苗木,以致家用桌椅碗筷等。
严武|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古流传
文章插图

后来严武调来成都任府尹和剑南节度使,严武深得唐肃宗信任,曾经随唐肃宗在灵武起兵,和杜甫也算是同朝为官。严武又喜爱诗歌,因而对杜甫百般照顾,甚至提供了很多生活费用。
有这些好朋友的照顾,加上草堂宽绰,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杜甫是打算在成都久居下去。但是史料不及的是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相继去世,严武又调回京城长安。
这样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而恰恰此时成都又发生了徐知道等的叛乱。人命关天,杜甫被迫只得告别心爱的草堂,离开成都,向梓州阆州逃避。
严武|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古流传
文章插图

庆幸的是,不久好朋友严武又被再次任命为成都府尹和剑南节度使,这样通过严武的邀请,杜甫又回到了成都,住进了草堂。而且经严武向朝廷推荐,杜甫还担任了幕府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
此时是764年,八年的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成都既有众多朋友,又有草堂可以安居,再加上新官上任,杜甫十分高兴。他欣赏着草堂周围的景色,想到自己终于可以施展身手,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组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严武|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古流传】这组绝句共有四首,上面是其中的第三首。杜甫写此诗时非常激动,有些思想感情又不便直接外露,只有以绝句为题,以景托出。况且绝句这种诗歌形式只能容纳四句,不可能面面俱到。
严武|杜甫寓居成都,写了一首诗,短小无题,却千古流传
文章插图

一切都是围绕着草堂展开的。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可以看出这是春末夏初。黄鹂鸟也叫黄莺,它们此时在柳枝上求爱。嫩于金色软于丝,初春的柳条才是嫩黄色,这种翠柳,可见起码也是仲春了。
黄莺成双成对,呼朋唤侣。白露是一行,它们飞向皎洁的蓝天。写景由低而高,由声而形,都透露出一种喜庆的色彩。这种春风得意,实际上是诗人兴奋心情的写照。
后两句又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描述。“窗含”写茅屋里有大天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从窗户望出去,岷山上终年积雪不化,因此“千秋雪”既是虚指也是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