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吟|秋日读诗韵味长( 二 )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孤寂寡欢之际,读书是排遣心中抑郁的最好方法。空气中氤氲着书香气息。茶香袅袅里,有青灯陪伴,享受着如儿时读书的快乐时光。窗外落叶催促歇息的“策策”声响,诗人感觉到了辘辘饥肠,吃一碗赛过琼浆盛宴的山药粥,心里刹那间便有了温暖。读陆游的这首诗,能体会他的安贫乐道、孜孜好学。
“秋风秋雨愁煞人”。悲秋诗中,最为人熟悉、最叫人感怀的,当属女侠秋瑾就义时的独句绝命诗。这句诗出自清代陶宗亮的《秋暮遣怀》: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讨。
自古逢秋悲寂寥,《淮南子·缪称》中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陶宗亮诗表达的是淡泊明志之意:隐居蓬蒿之间,无名无利,舒心遂意。面对清廷的“寒风凄雨”,秋瑾引用这句诗,反其意而用之。充分表达女革命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秋雨天读书没有繁杂之事,文字入怀入心。静静的秋夜,静静地读书,读景,读情,读心绪。
蟋蟀吟|秋日读诗韵味长
文章插图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说“学问改变气质”。老家乡下有两句俗语:“宁跟文人吵架,不跟粗人说话”;“三代不念书,不如一圈猪”。这话有些绝对,但话粗理不粗。
人们每每欣赏待人接物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使人如坐春风者。而那些动辄训人、出语伤人的,往往会被人嗤之以鼻。人生修养的境界,无不从读书起步,含英咀华,滋养悄悄润入心田。
曾国藩告诫子弟:“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需讲耕读二事。”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山有玉则石润,渊生珠则不枯。天长日久的诗书浸润、渗透,心灵就有了诗卷的芬芳。
“茶亦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何须花”( 清代醉月山人的志怪小说《狐狸缘全传》);孔子就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读诗书,让你眼界开阔,知识丰盈。诗书里有峰回路转的风景扑面,有柳暗花明的欣慰惊喜,有过尽千帆的豁然开朗。
蟋蟀吟|秋日读诗韵味长
文章插图

秋意渐浓,握一卷诗书,宛若遇到一位风神朗朗、一袭青衫的先生,踏着唐宋的月色秋霜款款而来。隔着时空聆听大师们的教诲,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万籁静阑的秋夜,所有的惆怅便会释然。
秋风送爽,遍野金黄。秋意芳华,瓜果百味,秋天的况味里读诗品文:
这里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凄清(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有“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的雅趣(宋·刘子翚《《绝句送巨山》》);
有“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的超脱(唐·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唐·王勃《滕王阁序》);
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烈(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