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上话“国际创作实验室”双剧目呈现,探索新形式的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

剧目|上话“国际创作实验室”双剧目呈现,探索新形式的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
文章插图

上周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SDAC Lab)扶持项目《入土为安》和《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在安福路288号公开呈现。
本次SDAC Lab 的集中展示,是继去年首个试点项目《银河秀》之后第二批完成作品的公开完整呈现。上话邀请并支持了两个分别活跃于京沪的创作小组“Stage No More”和“老妖精”,分别以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的形式,讨论记忆、衰老、死亡这样一些与城市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两个剧目的创作过程与常见的大型院团话剧创作不同,一个是通过普通观众的线上线下的实时参与,半即兴地完成;一个是打破剧本先行的集体创作,体现了上话对于戏剧新形式的关注和探索。
剧目|上话“国际创作实验室”双剧目呈现,探索新形式的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
文章插图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灵感来自萨缪尔·贝克特的《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剧作的主题之一是关于人与记忆,以及存储记忆的媒介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关注声音、地方与记忆的持续性剧场项目,此次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呈现,是完全为上海量身定制。
作品由29位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在线上线下共同实时完成。他们中有来自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退休员工,也有00后初中生和视力障碍的年轻人,有刚来到上海的人,也有准备离开的人……他们带来自己与声音相关的记忆,关于上海的记忆。在《我现在所在的地方》的舞台上,参与者们用饱满的情感将自己的故事诠释在观众眼前,或怀念、或遗憾、或自愈,整个舞台虽只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声音元素,人生百态却无不尽显。
剧目|上话“国际创作实验室”双剧目呈现,探索新形式的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
文章插图

《入土为安》则是一个纪录剧场项目,由一个非常年轻的上海表演团体“老妖精”集体创作完成。它在主创近年来自己收集的真实家庭录音、影像素材和日记的基础上,通过回溯与再想象,试图完整一种不同于表层现实的、更饱满的内心叙事。
如何面对至亲家人的衰老和死亡?面对这样似乎沉重的课题,这群年轻的表演者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不被“塑造角色”所困,而是以扎实的素材和对一系列日常行动的观察模仿,在重复、扮演和情不自禁的戏耍中形成散文式的拼贴、互文、意象与变奏。
剧目|上话“国际创作实验室”双剧目呈现,探索新形式的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
文章插图

在《入土为安》两场公开呈现里,“老吕一家”如真实般展现在观众眼前,自然的故事走向,自然的独白,在某些方面拉近了观众们与纪录剧场之间的距离。死亡与临终关怀的话题并不遥远,而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需要在人生某个阶段去面对的问题。这个作品以它的真诚和视角触动了许多现场观众。生活中会有许多和“老吕一家”一样的家庭存在,有的迷茫忧愁,有的坦然豁达,《入土为安》带给观众们有关这类话题的思考和共鸣。
“国际创作实验室”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自2020年底起发起的一个注重过程、强调实验及研究的全新剧场创作平台。这一平台希望打破传统的舞台剧创作模式,邀请来自不同艺术背景的创作者,支持他们以多元化工作方式和新理念驱动的剧场创作。它也是国内首个受邀加入IETM国际当代表演艺术网络的平台,并已得到了歌德学院(中国)、意大利马尔凯国立剧院及InTeatro艺术节、意大利Crossing the Seas国际交流计划等国际机构的联合支持。
剧目|上话“国际创作实验室”双剧目呈现,探索新形式的声音剧场和纪录剧场
文章插图

当下,观众在剧场,美术馆,公共空间及网络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以视觉、空间、声音、表演性概念、技术等非文本性当代剧场元素综合进行创作的作品。人们对于当代剧场表演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拓宽。作为一个能够综合文学、音乐、肢体、视觉多个艺术门类的戏剧,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