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写的凉州词怎么

1.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写一、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三、赏析: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 。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 。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 。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
“一片孤城万仞山” 。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 。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 。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 。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
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 。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 。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 。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