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

9月17日 , “同舟壮游——项静《清歌》 、叶杨莉《连枝苑》短篇小说集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
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主办 , 也是“孙甘露名师工作室”成果研讨会系列活动的第一场 。
方岩、木叶、吕永林、李伟长、张定浩、陈嫣婧、金理、赵松、黄德海等沪上知名小说家、批评家与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文贵良、罗岗、汤拥华参与研讨 , 会议由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黄平主持 。
|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
本文图片

研讨会现场 。 摄影 高雯玥
乡村与城市 , 历史与当下
项静和叶杨莉都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的青年教师 。 《清歌》是项静以自己的故乡傅村为生活场景创作的小说集 , 也是她的第二本小说集 , 刚刚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 。 在八篇小说里 , 项静写到了乡村医生、老人、牺牲的老兵、电影放映员、乡村教师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 。 她说:“我想每一个有乡土生活经历的人都难以忘记 , 也难以祛除那个空间给予自己的痕迹 。 我想把这个痕迹写出来 , 看似沉默之处的暗流 , 人们潜在的精神空间 。 ”
|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
本文图片

项静
她的写作唤起了在场同样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的回忆与共鸣 。 与会者认为 , 项静的小说打破了以往乡村书写中“要么桃源 , 要么废墟”的沉闷 , 自有生机 。 她的叙事已形成自己的语法和调性 , 如书名一般清亮 , 又与读者保持着一种可近的距离 , 像是在人耳边说话 , 有一点疲惫 , 又有一点悲伤 。 同时 , 大家就小说人物勾勒的完整性、小说的发力点和支撑点、小说文本里的非虚构笔法等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 。
|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
本文图片

《清歌》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新近出版 。
相较而言 , 叶杨莉的作品更聚焦“现在进行时”中的青年城市生活 。 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 这本书既收有她的近作 , 如《同舟》 , 又囊括了她写于学生时代的作品 , 如《连枝苑》 。 在两篇小说中 , 与会者看到了叶杨莉的进步 , 既肯定了她面对城市居住空间这样沉重现实问题的敏感与勇气 , 又对她在如何呈现小说人物的复杂性、控制小说叙事视角、推动情节与场景过渡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建议 。
【|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
本文图片

叶杨莉
小说家要找到自己特殊的声音
从两位青年写作者的写作展开 , 孙甘露还想到了他喜欢的作家奈保尔 。 奈保尔的父亲也是一位短篇小说家 , 他一直在写底层生活的贫困与挣扎 , 一直很不成功 。 后来奈保尔才意识到 , 在西班牙港 , 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挣扎 , 像他父亲那样谈论个人的痛苦会被视作不体面的事 。 但在另一种文化中 , 比如黑人灵歌中 , 却有着诉苦的传统 , “所以 , 同样是写生活 , 我想作家既要敏感意识到环境、人物、关系本身 , 还要看到背后的支配性力量 。 ”孙甘露说 。
在他看来 , 小说家写作就像歌手唱歌 , 帕瓦罗蒂每场演唱会唱的都是那些歌 , 但人们还是想听 , 听的就是他的声音 。 “在这个意义上 , 小说家就是要找到自己特殊的声音 。 ”他欣赏项静的一些语句 , 比如:“短袖T恤衫变成长袖衬衫 , 由夹克外套而棉袍皮衣 , 身体夏季消瘦一些 , 秋季一过又有点儿臃肿 。 院子里的夹竹桃开花、凋谢 , 变成直愣愣的枝丫 , 茶杯里的绿茶变成红茶 , 除了几声的哈欠 , 好像一切都是静的 , 光景日复一日 。 ”它就像在大调的基础上忽然转调 , 融入了小调的和声 , 让情绪有了变化 。 音色上仿佛黯淡了 , 但却暗示了意义上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