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树中秋、走月亮、放天灯……古人过中秋,可比现在会“玩”

中秋|树中秋、走月亮、放天灯……古人过中秋,可比现在会“玩”
本文图片

战国铜餐具
“一月可曾闲几日 , 百年难得闰中秋 。 ”农历八月十五 , 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 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八月十五正当秋季之中 , 天高气爽、万里澄空、银蟾光满 , “月色倍明于常时” , 所以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 。 那么 , 除了吃月饼 , 古人如何过中秋?
【中秋|树中秋、走月亮、放天灯……古人过中秋,可比现在会“玩”】关于中秋节 , 有许多流传久远的民间神话故事 , 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 其中 , 玉兔捣药是流传最早、传播最广的神话故事之一 。 在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出现了玉兔捣药的身影 。
该汉画像石纵82厘米、横83厘米、厚30厘米 , 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 。 画像石升仙图里 , 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天界景象:正中为威严的西王母端坐云端;两侧伏羲女娲蛇尾交缠 , 寓意生生不息;左右各有两只玉兔 , 正拿着玉杵专心致志地捣药 。
在古代 , 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 夕月 , 即祭拜月神 。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 设大香案 ,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 将月亮神像摆在朝向月亮的方向 , 红烛高燃 ,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分切月饼而食之 。 至唐代 , 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 在宋代 , 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 每逢这一日 , 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 牌楼上扎绸挂彩 , 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 。 夜市热闹非凡 , 百姓们多登上楼台游玩 , 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 , 并摆上食品、安排家宴 , 与家人共同赏月叙谈 。 明清以后 ,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清朝著名画家袁江的《汉宫秋月图》 , 描绘的便是古人赏月的美景 。 《汉宫秋月图》纵188厘米、横103厘米 , 画幅为绢本、工笔设色 。 画幅的左上角有画家的自题一段“汉宫秋月 , 邗上袁江” , 钤有袁江(白文方印)、文涛(朱文方印) 。 画面近景为宫墙和高大的树木 , 中景是巍峨的宫殿 , 远景是连绵的群山 。 画家重点描绘的地方集中在中景宫殿的楼台殿阁部分 , 这是袁江最为拿手和擅长的技巧 。
在古代 ,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 平时分隔两地的亲人 , 也都会在这一天回家团聚 , 共享天伦之乐 。 而团圆夜必不可少的 , 当然是一家老小围坐在餐桌前 , 共进一顿团圆宴 。 透过出土于临淄的一组战国铜餐具 , 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古人聚会“吃大餐”的丰盛场面 。
1991年冬 , 考古人员在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 , 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 , 其中最精美的是一组由多达60余件器皿组成的铜组合餐具 , 从配套的10个耳杯和10个小碟看 , 当时已经盛行10人之宴了 , 而这一传统至今仍在盛行 , 追根溯源 , 10人为宴的风俗大概是齐国、齐地由来已久的习俗 。
“举杯邀明月”“今夜月明人尽望” , 如今月下游玩 , 设宴赏月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 但人们对于“合”“圆”的期盼却萦绕不散 。 中秋节的习俗和形式千百年来不断变化 , 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团圆的期盼 。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