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24孝怎么写

1.《24孝》内容概括鲁迅《二十四孝图》的主要内容: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扩展资料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
2.家庭二十四孝行为标准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缰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