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的古文字怎么写

1.古文字的历史用字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
《汉书· 艺文志》尚书类后序:“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 。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
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 。因漆写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 。
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龙书”,神农氏所作的“八穗书”,黄帝所作的“云书,少昊氏所作的”鸾凤书“,帝喾所作的“仙人形书”,仓沮时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时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铭》、《钩带铭》、禹篆二十字、《岣嵝碑》等不同的古文 。除此之外,尚有所谓“奇字”一种 。
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较奇异的字,或谓就是壁中古文的异体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 。
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谲,殊难辨认 。骨刻文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 。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
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 。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 。
这时期可能出现了会意字 。字体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增强,与甲骨文造型相似,证明后期骨刻文已发展成较成熟的文字 。
其使用年代的下限和甲骨文直接衔接 。甲骨文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而且较系统、成熟的文字 。
其形成于殷商时期 。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 。
因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里,故又称“殷墟文字 。”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作为中药的“龙骨”上首先发现,并确定为汉文字的 。
因其所刻内容多为占卜、祭礼等,故又称卜辞 。甲骨文是用比较类利的刀具契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的,因而其特点突出,笔画以直冲的横直斜线为主,间有曲弧线 。
笔画瘦直,刀锋毕露 。对称是甲骨文字结字的特征,如中、羊等 。
同时其形体不够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写成 或 ,虽然结字较方正整齐,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时依刻纹路而变,而且笔画直硬,方笔居多 。此甲骨文为商代(公元前约十二——十一世纪)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
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 。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放逸得当,严整娟秀 。
刀法亦有方圆肥瘦之别,各字随物异形,纯朴和谐 。籀文又称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石鼓历经沧桑,南迁北移,几经辗转,文字大多剥落,至今仅存清晰字数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