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行怎么写( 六 )


由於它的格式自由,所以无论书信、日记、札记、游记、传记、读后感等体裁,记叙、抒情、论说、描写、刻画、摹拟等手法,几乎没有不能采用,也没有不可包容的;因为它表现的是实际生活的片段,所以材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用以培养写作能力,磨链写作技巧的最佳门径 。习作小品文,首先不能贪多 。
经邦济世的题目不可能写成小品文,学术研究的论著也无法以小品文的方式表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大小不能相容 。所谓「小庙坐不下大的菩萨」;千字以内的短文,又哪能发挥多少道理? 小品文容纳不了全盘的事实,所以必须注意事物的细微末节,以显现它专注、深入的特色 。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利用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所造成的幻觉作联想,用譬喻的形式表达,集中全力在「月下景物」的经营 。
这便是「以小见大」、「以部分显现全体」的小品文作法 。小品文在「质量」上是算小的,但是在「分量」上却不能不重,否则便成抢救「车薪」的「杯水」,见不著效用,徒遗笑柄一把而已 。
小品文是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精兵」,它的战争最高指导原则是直指中心、冲其要害 。所以小品文应有明确的主旨,以便将全篇的文字,统一归属在它的旗下 。
徐志摩在「志摩日记」开头说的「数大便是美」一语,即为统领这一篇文章的中心 。写作小品文,字数不求多,但求别人读了印象深刻,所以要注意使用「描写」的方法 。
描写就是照著事象的发展状况,将它重现在笔端,相当於画画时使用的「描绘」 。吴均的「与宋元思耆」第二、三两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就是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是具体、鲜活,如在目前 。
其效果与仅作印象式的叙述,相差不以道里计 。小品文不管用以记叙、抒情或论说,其目的都不外在抒发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感触,所以小品文里「感想」绝不能少 。
每篇有全文的总感想,每段有各段的小感想,甚至每句都寓有个人的寄托在 。梁启超所说的「笔锋常带感情」,放在小品文身上尤其确当 。
练习小品文从日记与书信入手最好 。一个人每天的生活,必有几笔可记,拣取精要发挥成篇,便是日记式的小品文 。
若将上述材料的「独白」形式,改为「倾诉」方式,便是书信 。有了倾诉对象,情意的付托将更为具体、实在 。
这是书信式小品文的优点 。写作小品文,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
我们可以藉它练习精细事物的描写,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利用它短小精悍的形式,培养在有限篇幅中,清晰表达情意的能力 。等我们的小品文写得成功了,它不但能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兴味所在,藉著短文的扩大,我们也许因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呢 。
中国的小品文,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最初乃是专指佛经的节选本与缩写本 。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出现则是在晚明,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小品”命名的文集,如王思的《文饭小品》、陈继儒的《晚香堂小品》等等 。
确实,这一时期出现的小品文大家张岱、袁宏道、钟惺等人已足以撑起小品文在晚明文学界流行的大旗 。至于外国的小品文,首创者已被公认为16世纪的法国作家蒙田,蒙田一生中创作过许多小品文 。
因为小品文在中国起源于佛经的节选或缩写本,因为小品文在外国起源于富于浪漫气息的法兰西,对于这种文体的大致面容,我们不用言传也定能意会了 。从篇幅上说,小品文的特点首先自然是短,这是我青睐小品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