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故宫“看门人”|《我是故宫“看门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有个人 , 在7年多的时间里 , 一直致力于一件事:把“活”字写进故宫的“门”里 , 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走近人们的生活 , 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 他就是自称故宫“看门人”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 。
单霁翔的作品《我是故宫“看门人”》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 这也是为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献礼之作 。
我是故宫“看门人”|《我是故宫“看门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本文图片

本书从故宫“看门人”的角度 , 讲述了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 , 深入贯彻“活起来”的理念 , 带领全体故宫人通过不懈努力 , 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 , 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 , 实现“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庄严承诺的故事 。 内容涉及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管理改革、学术与教育、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 。
【我是故宫“看门人”|《我是故宫“看门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是2012年1月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 。 当他以故宫博物院员工的身份走在观众中间 , 开始设身处地体验人们的参观感受时 , 就发现 , 故宫还有诸多世界之最没有完整呈现出来 , 故宫文化的魅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 , 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
他开始思考:那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吗?它们很重要 , 但是不是最重要的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人们对于有品质的文化生活更加向往 , 故宫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作出了贡献 , 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 具体就一位观众而言 , 当他走出故宫博物院的时候 , 回顾从这次难得的文化之旅中究竟获得了什么 , 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 他说:“在我看来 , 定义一个好的博物馆的不是建一个高大的馆舍 。 一定要深入其文化资源 , 凝练出文化能量 , 举办好的展览、活动 , 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博物馆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意义 。 人们闲暇的时候愿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还流连忘返 , 久久不愿离去;回去以后还念念不忘、一来再来的博物馆 , 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 ”
单霁翔不仅是个思考者 , 还是个实践者 。 七年时间 , 他带领着故宫人 , 大胆而负责任地进行了诸多改革 。 从2012年到2019年4月 , 公众眼中的故宫博物院 , 从一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老学究” , 变成了一位高调有内涵的“大明星” 。 故宫不再只是旧皇宫遗址 , 不只是游客到此一游的景点 , 而成为真正的博物馆 。 在专业权威的学术研究支撑下 , 故宫成为教育机构 , 用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宫廷文化 , 传播故宫学 , 传播“择一业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
《我是故宫“看门人”》是单霁翔首次完整记述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点滴的代表之作 。 他以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 , 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 。 全书贯穿着作者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 渗透着守正创新的博物馆人深耕力行、润物无声的朴素和真挚 , 也呼应了新时代赋予文博人“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
文博界三位近百岁泰斗对此书及单霁翔在故宫的工作 , 分别给予极高的评价 。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说:“江山留胜迹 , 我辈复登临 。 守护民族文化精魂 , 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 , 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 。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说:“紫禁城过去是皇家的 , 现在是人民的 。 单霁翔院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 。 故宫需要这样一代代守正创新的‘看门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 , 也是单霁翔的老师 。 他将自己学生的作为与作品总结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 从古老的‘物质环境’走向鲜活的‘人居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