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此心安处是吾乡(短篇小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短篇小说)
文/山东 张贵堂 图/源自网络
德顺已经工作三十年了。
德顺工作了三十年的这座小城距离老家三百余里。

一九九零年七月,德顺师范专科毕业,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镇中学。
乡镇是个贫困的小乡镇,学校是个破旧的学校。
学校大门朝北,用砖垒砌的两根水泥柱子夹着两扇铁大门。大门里面是一堵屏风墙,刷上白石灰涂料,上面书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
顺着屏风墙左右分开向南是两条甬路,甬路是用红砖平铺的,齐齐整整的。校园里没铺砖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每当下雨时泥泞不堪,十分难走。
校园里南北排列着几排红砖瓦房。中间的几排是教室。东面的几排是学生宿舍和教师家属院。
教室是用红砖垒砌的,苇子席盖顶,上面铺着红色大瓦。教室里的黑板和讲台都是用水泥垒砌的。黑板的水泥面是用黑漆刷的,时间长了,掉了颜色,灰白色,就如落了一层霜,白粉笔写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晰。讲桌是学生书桌,其中一条腿短了一点,晃晃悠悠的,不平稳。
那个时代|此心安处是吾乡(短篇小说)
文章插图
学校食堂当时叫伙房,位于学校东南角,有四五间房子。里面是水泥铺地,西面是操作台:面板、切菜板和蒸笼水桶等等。东面是一口直径五六米的大锅,用来蒸馒头,熬面汤;旁边是两口小锅,用来炒菜。学校伙房里的馒头是麦子面的本色,没有添加增白剂,黑黑的。但是,口感很好,有浓浓的麦香味。那时,年轻的德顺饭量大。每当晚上九点多之后,德顺就拿出剩下的馒头,就着老咸菜条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大快朵颐的感觉。

上班后,德顺夫妻两人分到一间房。在中间用一根铁丝扯上布帘子,把房子一分为二。里面为卧室兼书房,外面是会客兼吃饭的地方。做饭只得在屋外走廊上,用三块石棉瓦围堵出一个空间,放下一个煤球炉子和锅碗瓢盆等物件。
1990年的秋天,德顺用俩人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可是个功臣,为德顺服务了十多年。每到周末,一家三口南城里北城里的逛城,给清贫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一直到1998年,德顺才攒钱买了一辆摩托车,80马的重庆嘉陵。骑上摩托车,的确比自行车来劲。在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的日子里,骑上重庆嘉陵,一家人其乐融融,颇有满满的幸福感。
那个时代|此心安处是吾乡(短篇小说)
文章插图
那个时代电是稀缺的东西,在乡镇农村是经常断电的。每到晚上十点,就会断电。所以,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要储备一些蜡烛,以备断电时所需。
生活虽然是清苦的,却充满着许多的乐趣,使那一代人至今还在回忆那些岁月,咂摸着其中的苦涩和酸甜。
德顺夫妻两人就有比赛刻钢板的趣事。冬天里,晚饭后,两人一人一块钢板,用铁笔在钢板上刻蜡纸,内容是教学的资料和习题。一张桌子,两人并排而坐,手拿铁笔在钢板上吱吱而刻,匀称而流畅的字迹留在蜡纸上,心里充满着成就感。有时不到十点就没电了,两人就点上蜡烛,秉烛而刻,忙碌的身影映射在旁边的墙壁上,影影绰绰的。两个人说着话,互相鼓励着。每人都刻了四张蜡纸,才去睡觉。
那个时代|此心安处是吾乡(短篇小说)
文章插图
德顺夫妻俩都是师范专科中文系毕业。在1990年那个时代,乡镇中学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或者是民办教师。大专学历的教师是很少的。可是,德顺在1992年至1995年函授学习了大学中文本科文凭。其中,学费书费以及几个学期的吃喝住宿要花费不少钱。当时的同事们都私下里嘲笑德顺有点傻,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本”。可谁知,就是这个本科学历才使德顺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