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死亡并不是结束这句话.
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 , 那死亡就是玩完了 。
但是实事并不是这样,死亡并不是结束 。死亡乃是一个开始,灵魂脱离了时间的限制,是进入永恒的开始 。
人死后灵魂最终都要受审判,然后进入永生(天堂)或永死(地狱) 。
进天堂的路有且只有一条,很窄,就是信靠耶稣基督做自己的救主 。而通向地狱的门却是宽敞的,路也很多 。
所以《圣经》上说
“你们要进窄门 。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
死亡并不是结束,罪恶不会因死而消失,善行也不会因死亡而永存 。
推荐阅读一本书《死亡9分钟》,可以帮助你对死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是什么意思在朋友圈看到有个学医同学发的关于尊严死的帖子,在同学群和大家以此为话题,热烈地讨论了一会,总觉得意犹未?。?恰巧又快到清明节了,于是萌生了谈谈死亡的念头 。
我知道谈这个话题不太讨喜,因为咱们中国人对死亡是特别忌讳的,崇信好死不如赖活,没有西方那种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 缺乏对死亡的宽容态度 。
但是,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死是每个人的最终结局,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 。如果说生是不平等的,那么死就是最公平的,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百姓,每个人都得接受死亡给予的归零洗礼,无一例外 。
那么,死亡是什么?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对"死亡"这一永恒命题纷纷展开思索,观点各异 。
以孔子为例,当孔子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在梦中出现了如下的绝望场景:"天下无道久矣 , 莫能宗予……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一个人尊重我的主张 。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正堂两根柱子的中间享受祭奠 。)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世界,我辈俗人无人能参透,但以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来看,想必他对人死后的世界也是迷茫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更反映了他对尘世光阴的留恋,对孔子来说 , 一天没到达他给自己设定的那个目标,那么生命的价值便得不到完美的体现 。
所以 , 从孔子那里一脉相承,咱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怕死?除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之外,还因为活着的目标没有实现 。对传统国人来说,死亡确实是最大的痛苦 , 因为它断绝了希望,因为它没有明天 。
西方的思想家对死亡的解读则要理性、思辨得多 。柏拉图试图从哲学角度阐述死亡,他提出并论证了“哲学是死亡的排练”这一流传千古的哲学名言 。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做得更潇洒,在被判决死刑之后,苏格拉底用以下的惊人之语结束了发言:"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
这句话浓缩了西方古典哲学对待死亡的态度:死,完全不值得恐惧;相反,死还是生之所依 。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临死的时候满怀激情,他说:"我的灵魂?。惚磺艚四敲淳茫?到了摆脱肉体重负,离开这囚笼的时候了 。你一定要鼓起勇气,快乐地接受这灵肉分离之痛!"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更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充满了对死亡的调侃:"死的惨痛,大部分是心理上造成的恐怖 。被我们践踏的一个无知的甲虫,它肉体上的痛苦,和一个巨人在临死时所感受的并无两样 。"
由此可见,西方人面对死亡,虽然他们或许也会害怕,但实在比我们中国人要豁达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西方人拥有更加独立的人格,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在于超越自我,所以他们不太在乎生命的长度,而更加在乎生命的质量 。
而我们中国人常常以他人为参照物 , 认为要过得好必须超越旁人,具体表现在比别人有权有钱,特别是比别人活得久 , 这样生命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
但是 , 死亡就像生存那样合乎自然规律,大家也接受了这一事实,很多人不是不相信自己会死,而是在无意识之中认为自己不会死,不愿意就此深想 。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我们身体这个小宇宙内,隐藏着无数次的死亡,我们视若无睹,可是我们对于结束一切痛苦的死亡 , 却为什么那样害怕呢?
在这方面,我比较欣赏道家和禅宗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
对庄子来说,存在即合理,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好的 。死亡只是从一种存在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变而已 。如果我们能在此存在中找到幸福 , 那为什么不能在新的存在形式中也找到幸福呢?
所以,庄子写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生与死从未停止过转化 。它们是尚未结束的开始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在生与死之间获得平衡了 。)
与庄子的观点异曲同工,禅宗哲学同样体现了生死的旷达,它不仅是人生哲学而且是生命哲学 , 十分突出地强调“超越生死” 。所谓“超越生死”,并非指人在肉体生命上长生不死,它是指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在心理上不畏惧死,从而既幸福地“生”,又坦然地“死”,最后能超越生死,获得精神生命的永生 。
人短短的一生,确实苦多乐少 , 如李叔同所说,"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尤其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滚滚红尘中的我们苦恼更多,在方面,我想禅宗的生死观无疑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
回到开头的话题 , 我和一个同学讨论死后自己骨灰的处置方式,我推崇海葬,于是他给我参谋骨灰洒落地点,从澳大利亚南海岸到白令海峡 , 再到巴伦支海,地点挑了一个又一个 。我知道他满满的戏谑 , 但我可是认真的 。
生命既然在于运动,人生既然只是一段旅程,为何不在死后开始另一段旅程 , 有机会漫游全世界呢?!满满的浪漫,每天都是新奇,多好!
很喜欢《水浒传》中鲁智深涅槃前顿悟的那句话:"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生有何欢,死有何惧?我愿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 , 也准备以豁达从容的态度迎接"死" 。
![怎么解释死亡并不是结束这句话.](http://img.ningxialong.com/240917/1442025304-0.jpg)
文章插图
【怎么解释死亡并不是结束这句话.】以上就是关于怎么解释死亡并不是结束这句话.的全部内容,以及怎么解释死亡并不是结束这句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 网易云音乐怎么投屏,网易云音乐怎么投屏到电视上播放
- AI中的剪切蒙板怎么使用,cdr中的剪切蒙版该怎么用
- 车门进水怎么排出,宝马三系车门进水怎么排出
- 微信怎么取消绑定银行卡,如何取消微信绑定的银行卡
- 木瓜怎么去皮,木瓜怎么快速去皮
- 苹果手机掉了可以找回照片,苹果手机丢了怎么找回照片
- ios9电池颜色怎么改
- vivo手机怎么快速截屏,vivo手机如何快速截屏
- 离婚官司被告不到场该怎么办
- ps字体怎么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