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家谱怎么写

1.如何供奉家谱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 。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 。这就是家谱 。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
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 。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
2.家谱怎么写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 。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 。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 。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 。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 。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
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
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 。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 。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