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某一个画面的感觉怎么写( 三 )


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 。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 。
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 。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 。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
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 。“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 。
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 。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 。
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 。
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 。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 。
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 。
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 。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
================================================= 其实这是典型的Deja-vu现象 Deja-vu现象,原文为法语dé jà vu,中文翻译为“即视感”,简单而言就是“似曾相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可是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却远未让人满意 。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 。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 。
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
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 。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