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广州这条街“火”了……( 二 )
本文图片
彭少英表示 , “现代社会发展这么快 , 大众的喜好也常常变化 , 如果不创新 , 很难生存下来 。 ”
彭少英在灯笼的款式上也进行了创新 。 过去 , 人们常选择的灯笼为莲花、杨桃、金鱼、兔子等传统形状 , 而随着近几年受众的变化 , 彭少英又精心制作了蝴蝶、蜜蜂、猫头鹰、大象、汽车、飞机、hello kitty等年轻人、小孩子会喜欢的灯笼 。
本文图片
谈情怀 , “粉丝”的支持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谈发展 , 传统的手艺必须传承
守业26年 , 彭少英坦言让自己坚持的原因在于一种情怀 。
“其实 , 这种情怀包含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一是出于对父亲的情感 , “从小爸爸就教我做灯笼 , 这其中存放了很多我和他的记忆 。 爸爸走后 , 我想继续坚持也是对他的一种纪念 。 ”
本文图片
而对于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 也是让彭少英没有放弃的重要原因 。 “我接触灯笼有40多年时间了 , 从孩童到成家一直与灯笼为伴 , 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所以不想让这种手艺断掉 。 ”
最让她感动的 , 还是街坊们的支持 。 很多熟客 , 每年都会特意来购买灯笼 , 他们有的甚至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 。 “熟客来到都会和我唠家常 , 提前说声节日快乐 。 还有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今天特意过来 , 就多挑选几个心仪的灯笼 。 ”彭少英说看着家长孩子们一起挑选灯笼的画面 , 总觉得温馨和感动 。
家住在荔湾区的梁姨已经90多岁高龄了 , 她可谓是“忠实粉丝” 。 “梁姨从过去的买灯笼给孙子 , 再到后来买灯笼给曾孙 , 她几乎年年都会特意过来 , 真的让我很感动 。 ”
本文图片
纯手工制作灯笼的这门手艺 ,
该如何传承呢?
采访人员在店铺见到了彭少英的儿子梁志康 , 他1995年出生 , 今年26岁 。 和妈妈一样 , 他也是在店铺里长大的孩子 , 因此学会了这门手艺 , 细心的他还经常得到母亲的夸奖 。
目前 , 梁志康有自己的工作 , 但也会在休息空余的时间到店或帮忙制作灯笼 。 “这门手艺是需要传承的 , 如果我不坚持下去 , 就越来越少人懂得制作方法 。 ”梁志康表示虽然有自己的事业工作 , 但也会将这门手艺继承发展下去 。
虽然儿子梁志康嘴里常说不愿意继承 , 但下班或休息时儿子却经常在店铺为母亲制作灯笼 , 让彭少英倍感欣慰 。
市民吴女士认为 , 能够坚持纯手工制作灯笼20多年并不容易 , 特别是还进行了创新发展 ,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需要让更多人知道 , 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 , 更是对其中包含文化的认同与坚守 。 ”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信息时报
部分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骆昌威
【|中秋假期,广州这条街“火”了……】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青藤”寒假童书榜出炉,推荐广州小朋友阅读《幸福课》
- 广州|珠三角农家(纸本水墨)
- 借阅榜@书单总结 篇一:书荒,收藏一份就够了,40本高校图书馆借阅榜推荐好书,假期不浪费
- 花千树$连续举办14届,广州新年诗会“无尽的读本”
- 迪拜世博会&“广州美术学院走进迪拜世博会”主题活动启动
- 中秋!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词, 没有豪放豁达, 有的只是悲情和婉约!
- 艺术|嘉士伯“虎虎生辉”艺术馆空降花城广州天河城
- 广州|广州珠江边的百年仓库摇身一变获全国大奖
- 尘系列@【2021中秋献礼】张玉峰-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人物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