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迦塔·基达拉|无论距离远近,我们对处于贫困中的人都负有相同的道德义务|一周新书推荐

采访人员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1《小说六讲》
苏迦塔·基达拉|无论距离远近,我们对处于贫困中的人都负有相同的道德义务|一周新书推荐
本文图片

王安忆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8
1977年 , 王安忆写下了第一篇获出版社接纳的散文 。 写这篇文章时 , “文革”尚未结束 , 但随着 “四人帮”被打倒 , 形势发生了变化 。 那篇原本已经定稿并印成册的文章里 , 很多内容都不再适合当时的环境 , 因此最终没能问世 。 尽管如此 , 王安忆却将1977年认定为自己写作的开端 , 因为那是她个人的写作第一次受到社会承认 , 并真正建立了她对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 。
《小说六讲》整理自王安忆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短期客座期间的六堂公开课实录 。 她从创作生涯的开端讲起 , 回顾了写作兴趣的源起、如何掌握小说创作的机要 , 也谈到了她的阅读史和在复旦大学讲授创意写作课的过程 。 在书中 , 读者将看到王安忆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托宾、纳博科夫等名家经典作品的叙述和拆解 , 另有两章分别讨论了“类型小说”和“张爱玲与《红楼梦》” 。 这些内容不仅能拓宽我们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 , 也能从中窥见她的创作理念和反思 。
《鹿川有许多粪》
苏迦塔·基达拉|无论距离远近,我们对处于贫困中的人都负有相同的道德义务|一周新书推荐
本文图片

[韩] 李沧东 著春喜 译
鹿书deerbook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08
这是韩国导演李沧东继《烧纸》之后在中国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 , 也是他的封笔之作 。 本书首版于1992年 , 当时李沧东还没有从事电影工作 。 和《烧纸》一样 , 《鹿川有许多粪》也关注韩国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问题 , 多篇故事都涉及1980年代韩国民主抗争历程中的至暗时刻 , 比如“六月抗争”、“富川警察署性拷问事件” , 以及史称“舍北事件”的矿工暴动等 。 但李沧东想要描写的并不是大事件和大情绪 , 而是那些与现实中的痛苦进行抗争、寻找生活意义的普通个体 。
小说中的主角大多是社会底层人物 , 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浪潮中 , 他们的人生发生了转变 , 使得他们逐渐对生活的真正价值和自己的身份认同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索 。 创作完这部小说后 , 李沧东曾表示:“我现在想要重生 。 我感觉到了一种欲望 , 想要写一些与之前不同的文字 , 想要过与以往不同的生活 。 就像脱掉旧衣服一样 , 想要脱胎换骨 。 ”正是在这之后 , 他进入电影界 , 借由电影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 如今看来 , 这部小说也见证了他从作家到导演的转变 , 并将他的文字与电影贯通 , 让我们意识到创作者内心始终如一的对人的存在与价值的关切 。
《树语》
苏迦塔·基达拉|无论距离远近,我们对处于贫困中的人都负有相同的道德义务|一周新书推荐
本文图片

[美]理查德·鲍尔斯 著陈磊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07
美国自然文学家爱默生曾说:“田野和树林带来的最大喜悦 , 在于指明了人类与植物的隐秘关系 。 ”在《树语》中 , 九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故事 , 借由树木串联在一起 。 这部以树木主题的小说囊括了北美森林中的许多物种 , 它们看似遥远和陌生 , 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 正如书中的九位主人公之一、野外生物学家帕特丽夏·韦斯特福德所说 , 树木就像人 , 它们是社会性生物 , 虽然没有大脑 , 却有意识 。 这些树木说话、歌唱、经历痛苦、梦想、铭记过去、预测未来 。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 以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为主题的“生态小说”正在重返主流 。 《树语》以巧妙的结构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叙事的可能 。 小说中的九位主角有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律师、艺术家等 , 他们的经历不同 , 但都热切地支持同一个观点:必须保护森林 , 否则大自然将发起复仇 。 在小说作者理查德·鲍尔斯看来 , 当他者展现出与我们类似的一面时 , 认同才更容易发生 。 这部小说正是将树木这种与人类生活时间框架迥异的生物塑造成了人类自身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因为它们的确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