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怎么理解
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赞成,道家也一样赞成 。“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 ,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
“反者道之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 不分章 , 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反者道之动怎么理解曾仕强反者道之动,这是老子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 。
这个理论还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中庸之道儒家赞成 , 道家也一样赞成 。“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物无美恶 , 过则为灾 。
文章插图
一、简介
1.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2.规律性(对立面双方的依存和转化:相反相成及物极必反等);
3.揭示了实际运用中的方法论意义 。
二、原文
【反者道之动怎么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文章插图
三、出处
“反者道之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 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 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 , 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 , 二者不能等同 。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
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结合报考岗位二、反者道之动——福祸相依,流转不息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不断发展变化的 , 并且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老子看来,这一现象带有普遍的自然性,是“道”运行的必然法则,即“反者道之动” 。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等都是从对立统一的范畴来说明的 。在老子看来 , 事物对立面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积弱成强的渐变过程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由道所化生的事物也在不停的运动中,而且物极必反 。由于事物发展至一定程度必然向对立面转化,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祸兮 ,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中潜伏着祸,祸中伴随着福 。正因如此,“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时减损反而最终能够有所增益,增加反而会导致减损 。因为“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所以他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 多则惑”,就是说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 , 低洼反而能盈满,破旧反而能新成 , 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能够避免盛极必衰 , 避免衰退败亡 。由“反者道之动”,老子进而提出“弱者道之用”,在人伦日用中倡导“贵柔守弱” 。
三、弱者道之用——贵柔守弱
根据“反者道之动”的法则,老子认为“兵强则灭 , 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 , _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应当甘居柔弱,柔弱反而能够使事物得以长久 。老子通过对世间万物的洞察,提出了一种与儒家思维不一样的方法来解决世间矛盾,为世人提出了“贵柔守弱”的做人基本原则 。
(一)守柔处弱 。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可见,刚强走向衰老和死亡,而柔弱则是生命力的象征,人应该守柔处弱,不可逞强好胜 。“知其雄,守其雌 , 为天下_ 。为天下_,常德不离 , 复归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 , 为天下谷”,就是说真正懂得刚强的人 , 才明白守于柔弱的道理,甘愿作为天下的溪涧 , 这样永远不会背离“德”,而回归到婴儿的状态 。真正懂得纯洁的人,才明白守于污浊的道理 , 甘愿作为天下的山谷,这样就能不断充实“德”,而回归到事物素朴的本质 。这样做的前提是“知雄”、“知白”,就是对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后做出恰当的选择,即“守雌”、“守辱” , 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方方面面,顺应事物的发展,因势利导而不强制,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
(二)处下不争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正因为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水看起来很柔弱,但是却可以战胜坚强无比的东西 。“天下莫柔弱于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 柔之胜刚 ,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无所不利,但永远谦卑处在下位,老子认为崇高的圣人具有水一样的品质,居卑处下,利万物不与民争利 。只有不争,才可以消除对立情绪 , 达到和谐境界,才能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的谦下不是达到居上目的的手段,而正是因为谦下 , 不以居上为最终目的 , 才能居上 。同样,也正因为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三)不敢为天下先 。
要求我们不要“争先”,因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们只有“以其终不自大 , 故能成其大”,没有自高、自大、自满、自足,所以能成就伟大 , 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伟大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是以不去 。”万物遵循规律,生生不已,虽然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也不自恃有功 。正因为天地万物如此这般 , 不自占为己有的在作为,反而使人们更尊敬,更体任自然的伟大 , 所以圣人效法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 。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对常规思维的一种超越,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其价值不可磨灭 。朱子说读圣贤书,“非但欲理会文字,须要识得圣贤气象”,读书要领会圣贤之意,结合切身体会 , 不断涵养自身气质,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 , 人们在沉重的社会压力下容易迷失自己,此时更须领略老子的人生智慧以找寻精神家园 。
以上就是关于反者道之动怎么理解的全部内容,以及反者道之动怎么理解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 扬州有几个动物园
- 反映西周劳动人民的著作是什么
- 发一个可字是什么意思,我打算放弃了她主动发信息
- 榴莲没开口放几天会自动开口吗
- Word怎样自动生成目录,如何word自动生成目录后怎么办
- 手机摇一摇怎么不动了
- 网逃多久可以消除,网上追逃三个月自动撤销
- cdr水平翻转怎么样做,cdr水平翻转后怎么自动闭合两个路径
- 劳动合同几年后为长期合同
- iphone6自动锁屏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