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古文字怎么写( 三 )


活动提示要求学生查找具有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等 。体会通过谐音的表达,可以达到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 。
比如说,通过猜字谜来领会汉字象形、指事和会意等造字方法,显得富有意味,耐人寻味 。再比如,关于汉字的起源,阅读材料里提供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但就汉字的起源来说,她有不同的版本,而这个传说通过介绍仓颉造字的过程反映了汉字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烙上象形的特点 。
在学生们展示不同版本的汉字起源说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来比较一下,传说各有不同,但是有没有相同之处呢,而相同之处就是汉字固有的特点 。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阅读材料,课本上的字谜不妨让学生先猜一猜,说说猜的过程和想法 。
有谐音的歇后语不妨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注意把重音落在谐音的音节上,体会表达之妙 。而阅读仓颉造字这一传说时,可以围绕仓颉造字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接受他创造出来的字等方面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深入讨论,对汉字产生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价值,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汉字之趣,趣在她的音、形、义,趣在她独特而有意味的表现方式 。
作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汉字其实是长眼睛的,她观察、再现、描摹着这个世界,汉字是有耳朵的,她倾听、接 。
4.古文字的历史用字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
《汉书· 艺文志》尚书类后序:“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 。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
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 。因漆写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 。
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龙书”,神农氏所作的“八穗书”,黄帝所作的“云书,少昊氏所作的”鸾凤书“,帝喾所作的“仙人形书”,仓沮时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时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铭》、《钩带铭》、禹篆二十字、《岣嵝碑》等不同的古文 。除此之外,尚有所谓“奇字”一种 。
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较奇异的字,或谓就是壁中古文的异体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 。
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谲,殊难辨认 。骨刻文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
前期骨刻文的特点是,骨片上的字数少,难有超过10个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图画性很强,有的字很复杂接近绘画 。如果按照文字六书划分,应该仅有指事字和象形字,处于文字产生的初始时期 。
后期骨刻文大约距今3300年--3700年,处在岳石文化时期和商代早中期 。后期骨刻文逐渐增多,一片骨头上十几个字常见,多的有50--60个字,形成一篇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