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究竟值不值

澶渊之盟,是个很怪的条约。你说他值吧,它也值。说不值,它也不值。说值,是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北宋和辽国实力相当。谁也灭不了谁。既然战争陷入僵持,宋辽短时间内不可能分出胜负,那倒不如言和。在相互灭不掉对方的情况下,停战言和,显然是最不差的那个选择。至于《澶渊之盟》的四项内容: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二,辽国放弃瀛、莫二州,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三,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看似是北宋吃亏了。尤其是第三条,每年给辽三十万岁币,看似是宋吃大亏了。辽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究竟值不值
文章插图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北宋与辽国的战争,每年要耗费三千万军费。宋因为《澶渊之盟》,用三十万解决了原本要三千万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怎么看,宋都不吃亏。而且再以第二条和第四条来看,辽国不仅没占到宋的便宜,反而还被宋薅了羊毛。毕竟,宋是生产大国,文化大国。在贸易和文化上,宋均是碾压辽。北宋的丝绸、粮食、茶叶、铜器等等,都是辽国人的最爱。而反观辽国的物产,没有多少是宋人的刚性需求。双方搞榷场贸易,辽肯定是吃亏的一方。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宋后来在外贸上从辽国获得的巨大利润,远远不是每年给辽国的三十万岁币所能比的。文化方面也一样。《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对辽的文化影响,堪称是文化入侵。辽道宗曾说:“朕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还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辽朝发展到后期,皇帝和贵族已经被中原的先进文化攻陷了。这种文化渗透,一点也不比现在西方对全世界的文化影响小。正是因为《澶渊之盟》对辽有诸多不利,所以宋辽使者带着协定各自回营后,宋真宗很爽快的就签字了。而辽国方面则整整拖了五天,高层扯皮了五天,最后萧太后才极不情愿的在条约上签了字。辽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究竟值不值
文章插图
以上是值的方面。再说不值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澶渊之盟》并没能减少北宋的巨大军费开支。《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的北境仍然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虽然我们知道,宋辽自澶州大战后,有百年没有再爆发战争。但是,宋朝不可能不在北边设防吧?为了防备辽国入侵,宋朝仅部署在河北、河东的禁军就高达15.6万之众。如果加上河北和京城的驻军,宋朝用于防备辽国的禁军兵力,将近30万。注意,这只是禁军。算是地方部队,兵力高的吓人。而由于缺乏战事锤炼,这几十万兵将的素质后来急速下降,根本没战斗力。看后来的宋金战争就知道了。几十万宋朝将兵,一触即溃。不养这些兵吧,宋朝皇帝心里不踏实。养这些兵吧,又要花钱。原以为和平了,能省下军费。可实际上,军费开销仍然很大。正是因为要养这些废物兵,导致北宋后来还出现了“三冗两积”问题。“三冗两积”中的冗兵,就是最大的一冗。辽国|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究竟值不值
文章插图
第二,《澶渊之盟》还给宋朝统治者产生了很消极的心理影响。什么消极心理影响呢?即,认为凡是都可以用钱,用自己的主动妥协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对自身实力的强化。比如说宋夏战争。早年党项人弱,本来北宋有机会剿灭,但宋真宗舍不得花钱。而他抠门的结果就是党项在西北坐大。党项坐大后,屡屡犯宋境,北宋反击。但由于占不到便宜,宋又不得不主动与李元昊议和。结果党项人远没有契丹人那般守信用。议和协定墨迹未干,就又来袭扰宋境。此后,宋夏战争打打停停几十年,北宋为了防备党项人的入侵,在陕西部署了惊人的23.7万大军。为了打西夏,为了养这些西军,北宋军费开销何止亿贯?原本想省钱的。可没想到,抠抠搜搜的结果却是要花更多的钱。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早知道党项人是如此狡诈,对宋朝的影响如此之大。宋肯定不会跟西夏讲和,早年更不会纵容党项人坐大。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自己种的恶果,只能自己含泪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