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让传统中秋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 , 节日不仅仅意味着假日 , 只有激活共同记忆、引起精神共鸣 , 节日才更有韵味、更值得铭记 。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好 。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 ”今日中秋 , 天南海北 , 街头巷尾 , 浓厚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 。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中秋节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典雅韵味 , 展现着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 折射着时代的发展嬗变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 而作为一个节日 , 中秋节始于初唐 , 盛行于宋朝 , 并绵延发展至今 。 2006年5月20日 , 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 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 。 比如中秋节 , 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 天上月圆 , 人间团圆 , 熟悉的人们彼此送上一句温馨祝福的话语 , 为节日增添了美好的气氛 。 一轮圆月之中 , 映照的是欢喜 , 是感怀 , 蕴藏着千百年来民族共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 , 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 。 家是最小国 , 国是千万家 。 近些年来 , 我们不断创造机会和条件 , 让陪伴与团圆变得更好实现 。 比如 , 城市更加包容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多了 ,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 家的时空距离在不断缩减 。 与此同时 , “小家”与“大国”也紧密相连 。 比如 , 中秋节小长假期间 , 警察、医生、环卫工人等很多人坚守在岗位上 , 他们以岗为家、以国为家 , 把佳节团圆的机会让给了大家 , 把思乡之情化为了工作干劲 , 展现出责任与担当 。 个体价值、家庭梦想的实现 , 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 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 。
节日不仅仅意味着假日 , 只有激活共同记忆、引起精神共鸣 , 节日才更有韵味、更值得铭记 。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好 。
事实上 , 每年中秋节 , 很多地方都会开展经典美文诵读会、诗词赏析讲座、诗词书画大赛等 , 通过讲故事、制作月饼等一系列精彩的体验活动 , 既让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 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 当下 , 各种“线上过中秋”活动也层出不穷 , 极大地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 借助“互联网+” , 中秋节变得更有“味道” , 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古今”之间获得了更大的张力 。
泱泱中华 , 历史悠久 , 文明博大 。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展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 传承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 , 过一个有文化韵味、精神内涵的中秋节 , 也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 (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杨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 , 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 。 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
相关文章:过一个安全欢乐祥和的“双节”
【传统|让传统中秋文化焕发时代活力】粤品粤有味 中秋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