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原创沃土 | 披风伏波岭( 二 )


毛泽东对此感佩不已。早年赴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学前,他抄送给父亲一首诗道别:“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意境与马援的话千载相通。多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将军不愿去艰苦的非洲工作,毛泽东得悉后说:“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后汉书》里的《马援传》。”
巧的是,毛泽东也曾登临渌口伏波庙。1926年,渌口附近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伏波庙成为农民协会的办公场所。此后,毛泽东顶着料峭寒风,来到渌口考察农民运动,随即登上伏波岭,在庙内召开了工农商各界骨干座谈会。当他在剑气漫溢的庙宇中慷慨陈词,鼓动农运骨干奋起革命时,或许想到过马援的“穷且益坚”与“马革裹尸”。在毛泽东下岭后不几年,杨得志、晏福生、刘先胜、杨梅生等人先后别离乡关,走上革命之路,最终成为共和国闪烁的开国将星,也将马援的英雄气散逸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步出伏波庙,天空又飘起了雨丝。已辟成公园的伏波岭上,楼阁、雕塑、翠柏与满地奇花异草挨挨挤挤,在雨中静默而陈,伏波岭似乎更为矮小与局促了。但须臾间,它在我眼前陡然峭拔起来,且似乎愈来愈高,耸入九重云霄。我知道,这是因了一代忠勇的名将马援……(张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