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黄蟹肥|“八月十五,菊黄蟹肥”大赏名家笔下蟹
“八月十五 , 菊黄蟹肥” , 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 , 就是指农历九月雌蟹最佳 , 到了农历十月雄蟹当道 。 此时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时 , 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 , 让人垂涎欲滴 。 中秋时节是螃蟹最好吃的时候 , 也是为什么中秋一定要吃螃蟹了 。
图文/玺明 美术报
本文图片
宋画 佚名
本文图片
清 恽寿平 瓯香馆写意册(芦蟹) 31.8×37.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一般会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比喻第一个做某件事的人 , 形容敢于尝试勇于进取 , 殊不知 , 在中国也有第一个吃蟹黄出名的人 , 叫刘承勋 。 此人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 。 一见到螃蟹 , 他就捡圆壳胖蟹掰开吃蟹黄 。 就有人问他 , 蟹黄好吃吗?大家不都吃蟹螯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 , 回答道:“十万个蟹螯 , 也顶不上一个蟹黄 。 ”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 , 刘承勋也得了个外号 , 叫“黄大” 。
本文图片
宋 佚名 荷蟹图 28.4×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最早古人吃蟹 , 其实最看重的是蟹螯 。 晋朝大酒鬼毕卓就说过:“右手持酒杯 , 左手持蟹螯 , 拍浮酒船中 , 便了一生足矣 。 ”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 , 蟹螯这个东西 , 直到终身 , 一天都不能忘怀 。
本文图片
明 沈周 郭索图 49.4×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 , 明代绘画大师 ,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 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 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 , 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 。
他的《郭索图》(螃蟹又名郭索) , 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 , 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 , 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 , 描绘得淋漓尽致 , 别有一番意境 。
本文图片
明 徐渭 黄甲图 114.6×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画家徐渭擅长画蟹 , 在作品《黄甲图》中 , 画家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 。 蟹的造型 , 虽然是寥寥数笔 , 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 , 质感、形状、神态历历俱足 。 覆盖在上面的荷叶 , 用笔阔大 , 一气贯成 , 偃仰有致 , 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 。
此画画在生纸上 , 作画时在墨中加了胶水 , 这样可以避免水墨渗散 , 徐渭喜用此法 。
本文图片
【菊黄蟹肥|“八月十五,菊黄蟹肥”大赏名家笔下蟹】明 徐渭 黄甲图(局部)
《黄甲图》上的题诗则高标韵逸:“兀然有物气豪粗 , 莫问年来珠有无 。 养就孤标人不识 , 时来黄甲独传胪” , 那份傲气 , 那身傲骨 , 正是他颠沛一生的缩写 。
他还有两首《题画蟹》诗也写得明快传神:“稻熟江村蟹正肥 , 双螯如戟挺青泥 。 若教纸上翻身看 , 应见团团董卓脐 。 ”“谁将画蟹托题诗 , 正是秋深稻熟时 。 饱却黄云归穴去 , 付君甲胄欲何为 。 ”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更添蟹之味美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