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网文“可怕”只因没标注“结局走向”:饭圈化阅读,让创作被流量“绑架”?
文章插图
“早期的网文有多可怕?”
最近网上这样一项讨论中,有人提出早期的网络文学“可怕”之处,在于作者竟不标注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走向等,原以为是轻松的喜剧结尾竟然以悲剧收场,“花这么多时间看了个寂寞”。
如今打“标签”已成为许多网络小说的必备步骤。这些标签不仅明确情节走向,还会提示文中人物“官配”。在一些读者看来,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迅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也有人认为引入诸如“官配”这样的饭圈做法,过于推崇流量,已经严重干扰到文学创作的自由。
“标签化”的网文,更能找到目标读者?
打开一个读书APP首页推荐的网络小说,阅读之前就已有“爽文”“热血”“复仇”“重生”四个标签。不仅如此,APP首页上还有“热门标签”栏目,既有涉及内容走向的“重生”“逆袭”“争霸”,也有情感趋势的“暧昧”“日久生情”等,当然少不了的则是涉及结局的“HE(Happy Ending)”“BE(Bad Ending)”。这些种类繁多的标签不断流动变换,点击标签就能进入相应的书目推荐。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网络文学标签化“剧透”成惯例,平台会根据“标签”推荐
今年23岁的罗英蕾很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去年毕业到上海工作,她独自租住在松江九亭,上下班通勤时间要一个半小时,阅读网文成了路上“杀时间”最好的办法。“我就想读轻松搞笑的文字,这些标签能帮我快速找到想要的网文。”她一般会根据“标签”进入推荐栏目,然后试读一两章,“文字节奏对胃口就继续读下去”。罗英蕾点开此前阅读的一部网文,除了标签部分已有“甜宠”“励志”“HE”等明确内容走向的标签,作者还特意在前言部分指明了文中几对“CP”(Couple),以及不同CP的情感走向,比如主角是“误会中产生情愫”,配角中则有“轻松相处”“虐恋”等模式。
被作者认定的“CP”在读者中被称为“官配”——意即“作者官方认定的配对组合”。“这样的‘官配’可以快速带领读者进入情境。”在罗英蕾看来,这样的“地铁文学”并不图深刻内涵,就是让自己心情愉悦:“万一看到一半发现自己喜欢的CP原来不是‘官配’,感情线拗断了,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今年19岁的涂岳也习惯了这样的阅读方式。“你去书店里,也有各种分类,也能翻书试读。而且比起‘中国文学’‘西方文学’这样的分类,直接按照内容走向区分不是效率更高吗?”
不过在另一些读者看来,要求事先“标签化”网络文学的做法,消解了阅读本应有的思考和感受。“阅读的乐趣何在?就在于读者与作者的隔空交流,对于作者的写作走向,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与经验进行自己的解读和判断。”从事语文教育的雷女士认为,要求作者事先标签好作品的故事内容、结局走向甚至主要人物感情走向,是不断给阅读做减法:“谁是主要人物,感情如何变化,读者难道不该自己去看去感受?”在她看来,读者如果对任何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设定和走向都感到排斥,“那么作者就是被读者绑架的代言人,他不需要任何自己的思考。”
网络文学引入“饭圈术语”,消解思考余地
在网上的讨论中,“早期网文可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明确“CP”走向。
诸如“CP”之类的饭圈术语引入网络文学,也让一些读者担心阅读“偶像化”。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不仅要清晰标注出“主CP”“副CP”,行文中各类“CP”更不能“越界”,否则就是“人设崩塌”“三观不正”。从事出版行业的李先生观察发现,从《盗墓笔记》的“铁三角”到近年来诸多网文作品,一些读者真情实感地把书中人物当成偶像来追,甚至会为谁和谁感情更好争论不休,才有了后来网文作者明确“官配CP”的做法。这让李先生感到困惑与不满:“我们小时候读《红楼梦》也会为贾宝玉更适合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而争论,但文学只看到这一层显然不够。将个人感情代入小说人物没问题,但要求这些人物像偶像一样满足自己的幻想是对文学作品的亵渎。”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