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朝诗人写一首词,中日韩名家竞相模仿,苏轼黄庭坚为此杠了半生( 二 )


但是,当时《渔歌子》原来的曲子,早就已经失传了,也就无法进行演唱了。苏轼心想,这么好的词,却没有曲子可以来演唱,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啊!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朝诗人写一首词,中日韩名家竞相模仿,苏轼黄庭坚为此杠了半生
文章插图

于是苏轼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就借了《浣溪沙》的曲子,来唱张志和的名作。但是为了能够合辙押韵,所以他在作词的时候就改动了了一点点。
二、苏轼、黄庭坚二人围绕《渔歌子》的干架
前面我们曾经说到,苏轼是因为偶然看到了西塞山,才联想到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想把他的艺术经典传承下去,最后才填下面这首《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这首《浣溪沙·渔父》,意思和张志和的原作基本相近。只是加了一个七字句——散花洲外片帆微。另外,他还在“青若笠、绿蓑衣”这两个短句前面,各加了一个四字短句。
因为苏轼觉得张志和的原句已经非常完美了,本身并不需要去进行改动。他之所以要改,只不过是为了让这首词能够合辙押韵,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古代的诗词人也并不认为这种改动是抄袭。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里面说:“词家多翻诗意入词,虽名流不免。”所以,苏轼只是干了当时所有名人都爱干的一件事。
可是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实在是太有名和出彩了,《艺概》的作者读了苏轼的词以后,就认为苏轼是把原来已经“妙通造化”的句子,改得不那么灵光了。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朝诗人写一首词,中日韩名家竞相模仿,苏轼黄庭坚为此杠了半生
文章插图

当时江西诗派的首领,大名鼎鼎的黄庭坚知道以后,就批评苏轼改得太差。他认为:“渔船哪里会有帆”?“散花”与“桃花”用重复了!于是,他就原创了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黄庭坚这首词的大意是说:新妇滩就好像是一位美女一样,黛眉轻蹙,眼中含愁,女儿浦口的水,又像是一位妙龄少女眼中的秋波。
月光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之上,让水中的鱼儿错把水中月,看成了天上月;嘴唇刚刚碰到了吊钩,它就拼命地向水下倒着游去,结果反而还上了钩。
渔父头上戴一个青色的斗笠,身上披着一件绿色的蓑衣,安安静静地坐在船边,不知道过了多久。所有的事,都好像是转瞬间发生的一样。这时,一阵斜风将细雨吹过了他的船头。
黄庭坚这首词本来写得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他遇上了“杠精”苏轼。苏轼就挑他的毛病说:刚刚还在“新妇矶”,一会儿又去了“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朝诗人写一首词,中日韩名家竞相模仿,苏轼黄庭坚为此杠了半生
文章插图

意思是说,这个渔夫难道是一个花心的浪子吗?结果,两个人就这样吵了起来。苏轼、黄庭坚二人对张志和原作的改编,在后世大多受到了批评。
可是黄庭坚却一直不服气,到了晚年,他听他侄儿说《浣溪沙》的调子其实和《渔歌子》是不合的,还是《鹧鸪天》更像一些,于是他又用《鹧鸪天》填了一首《渔歌子》。
苏轼看到了以后,有一些气又有一些想笑,于是就送了他一句话说:“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耶?”意思是说:别了吧,这都多少年了啊,你还想和我继续吵架啊,我真是服了你了!
结语
据说,李清照曾经批评苏轼填词,多不合音律。但是谁也料不到,苏轼这一回和黄庭坚“大动干戈”,竟然是因为想让张志和的《渔歌子》“合音律”,才弄出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