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今天, 我们为什么仍需读鲁迅

1918年5月15日 , 《新青年》杂志刊发了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 这部作品 , 在日后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巨作 , 同时 , “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
2021年9月25日 , 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 为纪念鲁迅先生 , 中国教育报特别邀请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王涧、北京市语文教研员连中国3位嘉宾畅谈“语文课中的鲁迅” 。
语文课本中的鲁迅
“100多年来 , 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 , 鲁迅是第一人 。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鲁迅 。
编研教材是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 , 也是育人育才的前沿关口 , 教材是很多人对世界认知的最基本途径 。 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 , 鲁迅的文章入选篇目之多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
从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 到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 , 到杂文《拿来主义》……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历久弥新 。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最快的阶段 , 我们需要用教材给学生的人生打下思想基础 。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 , 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 , 而是痛切的感受 , 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 。 ”王涧深情地说 。
“鲁迅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作家 。 ”连中国认为 , 在迅速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如果错过鲁迅将是一大憾事 。 而不关注文学家的鲁迅 , 学生无法步入思想家的鲁迅 。 连中国认为 , 鲁迅其实是一个有趣味、有童心的人 , 是骨子里充满幽默感的人 。 如果说鲁迅的杂文展现的是其作为战士批判性的一面 , 那么初中语文指定必读名著《朝花夕拾》让学生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真诚、质朴、柔软的鲁迅 , 是鲁迅童心、好玩的一面 。
“鲁迅有太多的好文章 , 教材要选择适合特定学段学生阅读的篇目 , 这对孩子们理解是很重要的 。 ”黄乔生表示 , 过去大众熟悉的更多是鲁迅“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 , 现在教材中选入多种风格的鲁迅作品 , 让鲁迅的形象更为立体鲜活 。
“教材编纂需要围绕课标 , 鲁迅的优秀作品很难做到一一收录 。 ”王涧介绍 , 为弥补遗憾 ,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高中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 其中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单独开设一章 , 选取了《狂人日记》《铸剑》《过客》等篇目 , 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探究能力 , 为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向更深处探寻的机会 。
青少年为什么要读鲁迅
随着《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面世 , “鲁迅热”又在当代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 。 鲁迅的文字为何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百年后的今天 , 为何我们仍需阅读鲁迅?
“鲁迅是旧时代文学的结束者 , 新时代文学的开创者 。 ”黄乔生说 。 鲁迅是中国古典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时期出现的大文学家 , 一生在写作和翻译事业上都有突出贡献 。 其文章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 , 同时也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果 。 黄乔生认为 , 《拿来主义》等文章是鲁迅留给社会的文化遗嘱 , 是对后来人的教导 。 我们把鲁迅的文章作为国民必读 , 是希望一代代孩子认识到 , 中国在文化艰苦转型的时代 , 像鲁迅这样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肉和血写就的文字弥足珍贵 , 无比感人 。
王涧表示 , 鲁迅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 , 这是其入选教材的首要原因 , 也是过去学鲁迅、现在学鲁迅、将来仍要学鲁迅的重要原因 。 “鲁迅先生是穷人和不幸者的代言人 。 ”王涧说 , 从阿Q到祥林嫂 , 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最贫困、最痛苦的底层劳动人民 。 鲁迅始终坚守着平民的立场 , 为中国寻找出路 。 1936年 , 鲁迅逝世于上海 , 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为先生送行 , 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 , 上书“民族魂”3个字 。 一颗公心和为国为民的担当 , 是鲁迅作品永恒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