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甘肃卓尼洮砚融合文化提升内涵:不只一砚一铭,还要一盒一拓

艺术|甘肃卓尼洮砚融合文化提升内涵:不只一砚一铭,还要一盒一拓
文章图片

9月中旬 , 制砚近30年的甘肃甘南州卓尼县洮砚镇人卢保胜 , 正在钻研如何增加洮砚文化内涵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5日电 (采访人员 殷春永 张婧 高莹)受到历代文人所追捧的砚台 , 皆为一砚一铭 , 而在制砚近30年的卢保胜看来 , 一方好砚还要有实用且美观的盒子来收藏 , 以及传拓技艺将砚形进行保留 , 所谓“一砚一铭、一盒一拓” , 由此增加其文化内涵 , 未来才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
卢保胜出生于甘肃甘南州卓尼县洮砚镇 , 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老坑石”就产于此 , 这里也被称为“洮砚之乡” 。 过去 , 当地人制砚养家糊口 , 家庭作坊世代流传 , 卢保胜自幼受到家乡洮砚文化的熏陶 , 15岁时的他初中还未毕业 , 便已跟着家人学习选料、拓坯、雕刻、打磨、抛光等工序 。
甘肃洮砚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 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 , 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 其以石色碧绿、石质温润、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 。
艺术|甘肃卓尼洮砚融合文化提升内涵:不只一砚一铭,还要一盒一拓
文章图片

图为卢保胜为提升洮砚文化内涵 , 制作“一砚一铭、一盒一拓”成品展示 。张婧 摄
【艺术|甘肃卓尼洮砚融合文化提升内涵:不只一砚一铭,还要一盒一拓】“制作一方好的砚台 , 石料的选用颇为讲究 。 ”卢保胜说 , “老坑石”中的极品 , 当属“鸭头绿” , 碧绿如蓝 , 轻抚如婴儿肌肤 , 储量极少 , 自宋末就已断采 , 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 。
身为一名惜石又爱石的制砚艺人 , 卢保胜每拿到一块毛料 , 都不急于下刀 , 而是仔细观察它的形状、色泽、纹路 , 甚至有些石瑕 , 巧妙利用做到“因石造型” 。 用其自然美设计出独特且不可复制的洮砚作品 , 多年来 , 他一直这样要求自己 。
为提升制砚技艺 , 卢保胜多方拜师学艺 , 一手扶砚台 , 一手持刻刀 , 精雕细琢后 , 方寸间尽显万千气象 。
艺术|甘肃卓尼洮砚融合文化提升内涵:不只一砚一铭,还要一盒一拓
文章图片

图为传拓技艺将砚形进行保留 。张婧 摄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 , 当地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 , 出资鼓励年轻洮砚雕刻师进入大专院校 , 卢保胜参加非遗文创、雕刻技艺培训研修班 , 聆听资深专家老师系统讲座 , 以及国家级文化艺术博览会 , 跟其他砚种和制砚人员接触 , 交流学习 , 扬长避短 。
在卓尼县 , 仅砚石产地洮砚镇 , 就有近千人从事洮砚加工和销售 , 洮砚产业依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家庭收入的支柱产业 。 近年来 , 卓尼县官方还打造了洮砚文化街 , 这是一条集中展示当地洮砚文化的特色街区 。 目前 , 洮砚文化街已入驻洮砚研发销售企业26家 , 实现洮砚产品的产销对接 。
卢保胜也在该街区免费获得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 , 谈及未来的洮砚发展 , 他信心十足 。 “从雕刻普通砚台到制作高档精品砚 , 雕刻技艺和设计理念进步很快 。 ”他说 , 目前又逐渐向文人砚发展 , 而这一变化要求艺人不仅会雕刻 , 还要精通文学、美学、书画、砚学理论、金石雕刻、传拓技艺等 。
为此 , 卢保胜多方拜师学艺 , 提升制砚综合素养 , 并以上述传统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洮砚艺术为目标 , 分别与书画、传拓、美学等多领域跨界合作 , 在上海搭建洮砚文化艺术馆的交流平台 , 加大对洮砚文化的宣传和雕刻人才培养 , 创作具有文人气息、实用 , 以及收藏价值更高的洮砚艺术品 , 引导洮砚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