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城门上贴“缺字联”,县令悬赏300两求解,路过秀才一语道破

明末,苏州府常熟县因为一副“缺字”对联闹得沸沸扬扬,弄清事情原委后,听者无不叹气。话说朝廷里有一员都御史要路过常熟,当地官场为之一震。都御史路过,一是刺探民情,二是观察政绩,功不功的不说,要是没给人家留下好印象,那乌纱帽肯定难保。
县令!城门上贴“缺字联”,县令悬赏300两求解,路过秀才一语道破
文章插图

县令为了展示本地的富足,给都御史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额外课了一大笔“装修税”,说是要把县城好好翻修一下。收上来的金银财宝,八成进了县令自己的口袋,剩下两成雇了一批工匠,刷街道、漆廊柱、搭牌楼、挂彩灯,把全城简单装饰了一遍。县城看上去确实比以前繁华了不少,但老百姓却因为装修税苦不堪言。明朝末年,地球进入小冰期,全球粮食都减产,明帝国以农立国,更是遭受重创,饶是常熟鱼米之乡,普通人也仅仅能糊口而已,这一笔装修税,让本就不富裕的乡民陷入了赤贫。
县令!城门上贴“缺字联”,县令悬赏300两求解,路过秀才一语道破
文章插图

县令中饱私囊的做法,引起了全城的愤慨,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但还是有人出手了。在都御史驾临的前一天早上,有人在当地南门的牌楼上添了一副对联,上联只有四个数字“二三四五”,下联也是四个数字“六七八九”,横批俩字“南北”。大家很奇怪,这个牌楼上本来没有对联,现在不知道谁挂了一副如此奇怪的对联,是谁挂上去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不少人试着猜测对联的内涵,但都不能自圆其说。县令听说后,亲自来到牌楼视察,他看了很久,左思右想也不得要领,这个县令虽然人品不行,但也是正儿八经走过科举的读书人,他要是读不懂,那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实在参不透其中的道理,县令本来想揭下来算了,但转念一想,如果对联内容说得是好事,自己贸然揭了下来,被都御史知道了,反而要受怪罪;可如果对联内容不好,暗含讥讽之意,都御史要是看到了,便是大罪。
县令!城门上贴“缺字联”,县令悬赏300两求解,路过秀才一语道破
文章插图

揭还是不揭?县令左右为难,师爷看出了他的难处,小声说:“老爷,这对联不难解开。”“此话怎讲?”县令问。“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咱们出个告示,昭告全县,谁能在一天之内解出这个对联,赏银三百两。”县令听到三百两很肉疼,但考虑到前程问题可不止三百两,于是忍痛张贴了告示。不到半天,全城的读书人都聚到了牌楼下,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解出谜底。【 县令!城门上贴“缺字联”,县令悬赏300两求解,路过秀才一语道破】
县令!城门上贴“缺字联”,县令悬赏300两求解,路过秀才一语道破
文章插图

城里客栈里住着一个赶考的举子,名叫孙玉才,他也随人群到了南门牌楼,看了一眼对联,就挤过围观的人,对守候在一旁的衙役说:“我能解开这对联。”衙役飞马赶回衙门报信,不一会儿县令就坐着轿子赶到了现场。孙玉才不等县令开口,自己先说:“偌大一个常熟县,文人墨客无数,朝廷命官显赫,想不到没人能解开一副对联,真是遗憾!”县令脸色一沉,斥责道:“不要啰嗦,快把对联解开。讲的对,赏银三百两,讲不出,板子三百下!”孙玉才退后一步,向围观的百姓作了一揖,朗声道:“诸位听我来解联,大家看,这上联叫‘二三四五’,缺‘一’,‘一’的谐音是衣服的“衣”,所谓缺一就是缺衣服。”“下联‘六七八九’,少‘十’,‘十’字的谐音是‘粮食’的‘食’,少十就是少食。”“横批只有‘南北’,东西南北四方,缺了东和西,寓意无东西。”“整副对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无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