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揭榜挂帅”机制( 二 )


此外,也实现了从“政府一手抓”向“社会众手搭”的转变、“突出重点保护”向“普遍保护利用”的转变等。
而最新发布的第二批活化利用文物建筑或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时代印记明显,或是建筑形制独特、具备时代特点。比如杨椒山祠原为明嘉靖时期“直谏诸臣之首”杨继盛的住宅,清乾隆时期改为祠堂,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发生地,基于杨椒山祠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活化利用方向定位于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复合型多功能公共空间;护国观音寺清末及民国期间周边店铺林立,一直以来都是大栅栏商业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观音寺片区街区更新需要,其活化利用主要围绕补充街区配套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进行。“这些文物建筑集中在宣外、虎坊桥、菜市口、大栅栏等核心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交通便利通达,周边文人故居会馆云集,也充满着古都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我们要完成一个亮出一个,亮出一个精彩一个,相信通过它们的活化利用,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区域的文物活化和保护工作。”孙硕指出。
据悉,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将继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所有社会机构均需通过公开竞争方式获取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拟参与本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的社会机构可按照如下流程渐次推进:信息获取、前期咨询、项目策划、项目评审、项目确定。
西城街区保护更新
将探索分类实施机制
西城区发改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次还将努力多推出一些“微改革、微创新”,通过“小切口”找到破解难题的改革路径、机制和模式,更好地展现古都风貌、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
探索街区保护更新分类实施机制,建立形成包括老旧小区、平房院落、历史文物建筑、老旧厂房、传统商业街区、城市公共空间等不同产权、不同类型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模式和政策机制,为城市自主更新、可持续更新提供政策指引和工作指南。
同时,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结合项目类型与资金需求,引入战略合作单位,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综合运用好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手段,解决资金平衡和运营平衡问题。
三是深化市场化运行的文物利用模式,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修缮和管理运营的相关政策机制,规范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监管和跟踪考核,完善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让更多文物建筑在开放中真正“活起来”。
文/本报采访人员解丽摄影/本报采访人员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