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马艺术家合力传播中华书刻文化(侨界关注)( 二 )


随后 , 陈稼琳潜心磨练书刻技法 , 并尝试在客户观感的原创设计上取得平衡 。 2021年 , 陈稼琳在机缘巧合之下 , 用阿拉伯文创作了一幅书刻作品 。
“我在作品的边框上 , 还刻上具有马来文化色彩的图腾 , 为其增添了不少南洋特色 。 ”陈稼琳说 , “我对这个作品很满意 , 虽然在创作过程中 , 曾受到不少非议 。 ”
“我认为这次的创作是一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 , 阿拉伯文除了与中文有硬、软笔的区别 , 其书写结构与汉字书法也存在差异 , 这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字 , 有其独特之美 。 我不会在乎反对我刻阿拉伯文的声音 , 毕竟所有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 ”陈稼琳认为 。
“我曾尝试与非华裔族群交流书刻艺术 , 虽然对方不了解书法 , 但书刻自带的艺术美感 , 即便是看不懂也能引起共鸣 。 当时 , 我在现场直接画了一个小叮当 , 并教对方如何雕刻 , 我相信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多元和开放的 。 ”林志敏说 。
门槛较高 传承受阻
现代书刻艺术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 其面临的发展阻力与过高的入行门槛休戚相关 。
据了解 , 一件完整的书刻作品 , 须经历至少四次艺术创作 , 即草稿设计、平面设计、刀刻设计、色彩设计 。
“现代书刻艺术不仅入行门槛高 , 在马来西亚也相对小众 , 光是在推广书法上就要面临不少挑战 , 更别说是用刀在木板上刻字 。 ”林志敏指出 , “主要是社会认知没跟上 , 家长光是看到孩子拿着刻刀和锤子就很不放心 , 所以很少支持孩子长期投入到书刻培训中 。 ”
“这背后还有时间成本过高的原因 , 毕竟 , 要想做出一件完整的书刻作品 , 至少需要2周高强度的工作才能完成 , 过高的时间成本导致许多人选择放弃 。 ”陈稼琳说 。
“学习书刻是一件辛苦且极其磨练耐心的事情 , 半途而废的例子太多了 。 ”林志敏说 , “我从2017年便开始推广书刻艺术 , 截至目前 , 每年平均只有一位学员成功坚持下来 。 ”
“我曾认识一位从事书刻的老前辈 , 他离世前 , 因担心这项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 还曾开办过各类培训班、广收学徒 , 但最终依旧无法将此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 。 ”陈稼琳表示 。
“掌握一门艺术 , 既有做专业的 , 也有当业余爱好的 , 学习的人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 , 更多人是用业余时间创作陶冶性情 。 ”杨宏朝说 , “现代书刻还在发展过程中 , 社会的认知度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提高 。 ”(杨 宁 陈婕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27日 第 06 版)
【艺术|中马艺术家合力传播中华书刻文化(侨界关注)】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