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遗址的发现,对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

今日(9月28日) , 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之“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继续在成都开启 。 会议现场 ,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 以《日乌图像的谱系》为题 , 以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为切入点 , 生动地梳理了关于太阳崇拜、日乌等文化 。
|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遗址的发现,对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
本文图片

太阳神鸟金饰 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
日乌 , 在古代指太阳鸟 , 同时也代指太阳 。 如今所说的阳鸟 , 其实在古代指候鸟 , 如鸿雁等 。 在古代 , 便有很多诗人留下了关于日乌的诗句 , 如唐代方干《感时》中的“日乌往返无休息 , 朝阳出扶桑暮却回 。 ”王仁湘说 , 对于日乌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古代 , 如今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图 , 也是一种证明 , “将太阳神鸟图作为标志 , 是非常得体、恰当的选择 。 它的结构、象征意义超越了所有竞争的图像 。 ”
“高庙文化白陶艺术的发现 , 让我们知道了近8000年前 , 南方有了成熟的太阳崇拜艺术 , 日乌图像频现在日用陶器上 。 大头、长喙、獠牙、带太阳符号的双翅 , 是日乌最初的形象塑造 。 ”王仁湘表示 , 这样成熟的艺术 , 已经调用了让人有些费解的象征手法 , 简洁的符号定型化 , 便于复制与传播 。
同时 , 相类的日乌 , 在仰韶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艺术中 , 一直在飞翔 , 艺术表现又有了彩陶与玉雕方式 。 “到古蜀文化中 , 日乌有了青铜雕像、人面鸟身造型 , 还见到金箔艺术雕刻 , 将带日运行的日乌图像表现得至臻至美 。 ”王仁湘说 , 这样的日乌形象到了汉画的时代 , 与太阳同在的日乌又开始回归自然 , 变成与人十分亲近的模样 。 “日乌在中国神话和艺术飞过了6000多年的时光 , 是传扬古代宇宙观的一个最生动的符号 。 ”
会后 , 王仁湘接受了红星新闻采访人员的采访 , 他表示 , 金沙遗址的发现应该是更多激发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活力 , “一抬头 , 哪里都能看到金沙的符号 , 包括这次我差一点要去的天府机场 , 都是得到了金沙的灵感 。 这对成都而言 , 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 , 对于全国而言 , 证明专业性越来越受重视 。 ”王仁湘表示 , 金沙遗址出土的金沙太阳神鸟图案 , 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 无形中推动了全国文化工作提升和发展 , 对于这一推动力 , 如今也感受越来越明显 。
而对于太阳崇拜的起源 , 王仁湘认为 , “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都会产生太阳崇拜 。 这是一种能被理解、通行的天体崇拜 , 特别是农耕民族 , 对太阳的感知属于生命之源 , 对太阳心生敬畏源于自然 , 所以各民族都有 。 ”在古代 , 很多民族将太阳和太阳鸟相等同 , 崇拜太阳就是崇拜太阳鸟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乔雪阳 曾琦 摄影|王欢
编辑|段雪莹
【|金沙20年|王仁湘:金沙遗址的发现,对成都而言是找到了城市文化DNA】(下载红星新闻 , 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