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我国有一本千古奇书,它包罗万象,大至宇宙星辰,小至人生百态,它都包含其中,被誉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都将其奉为经典,有着''三玄之冠''之称。
而且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完全的参悟此书,这本奇书就是《易经》。

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文章插图


我们所说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的,《易经》是个大概念,也是一个统称,《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易经》的最后一个版本。
《周易》是由周文王在《易经》八卦基础上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说是对上古《易经》的一个整理概括与创新。
周文王的遗言

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文章插图


周文王在位第50年的时候,感觉来日无多。临终前,嘱儿子姬发于病榻前,敦敦训诫,史官记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笈,因是父子相传,故被后人称之为《保训(宝训)》。
此段训诫,堪称《易经》核心。

【 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文章插图


据说当年《保训》书简出土时,当时的专家们还专门的进行过研究,不过最终也没有研究出个统一的结果,直到今天,专家都没有琢磨透。
这件事是这样的。
周文王在位第50年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他预感到自己行将离世,唯恐来不及向姬发传授宝训。所以这一天,他叫人找来太子姬发,对他说:

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文章插图


“发儿,我这病越来越重了,我怕临走前来不及告诫你。所以就趁这会还能说话,就说给你听吧。
记住,要恭恭敬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舜帝幼年时还在乡间田野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历丘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垦荒种植以维持生计。但他胸怀大志,虽身在乡野,心怀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这样他孜孜不倦地研习《中》的道理。
舜帝掌握了“中”的要领以后,所言皆合乎道理,于是愈加谨慎,不敢稍有懈怠,达到了天地人三才所具备的品德修养。
尧帝经过考察,认为舜帝做的很好,就把帝位传给了他。哎呀,可敬啊!
很久以前,上甲微从河伯那里借来《中》,想以此报复“有易”部落,有易部落自认其罪,上甲微宽恕了他们,然后就把《中》交还给了河伯。
但上甲微聪慧,他记下了《中》的内容,并且代代相传,直到商汤这一代,都一直谨慎待之,庄谨有加,未曾懈怠,商汤也因此得获天下。哎呀!发儿啊,敬畏啊!
可惜的是,我接触《中》时间太短了,行将就木。你要从现在起就恭敬谨慎地对待它,它就是你施行的依据。千万不要等到天命所归时才去了解它。要敬之以诚啊,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文章插图


这是周文王在临终前的“示儿”遗嘱,他向姬发传授一种理念,求中。
那么,中,到底有多重要?“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易经》中,''中''大概其实代表着一种最佳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之本源。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是来自于此,一旦脱离了这个状态,那么必将走向衰落。

周文王@周文王给儿子的一段遗言,是《易经》核心,只是至今无人读透
文章插图


而周文王的这段遗言,其实就是要警示自己的儿子,不要偏离''中''的状态,才能让江山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