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抗疫中的中国文化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褚思雨 康岩 杜亚慧
抗疫$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抗疫中的中国文化力量
文章插图
9月27日,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分场次专题对话在曲阜尼山讲堂举行,首场分组对话以“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为题。与会专家谈道,2019年年末以来,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世界各国的表现形形色色,中国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印证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抗疫$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抗疫中的中国文化力量
文章插图
“彼亦人也,我亦人也,何以我们的政府与人民会有与世界各国之政府与人民迥然不同的表现?对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我们五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文化,造就了我们的国家与人民,换言之,中国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正是中国文化力量之体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晓东说。
他表示,抗击疫情成功与否,取决于两点,其一是政府的作为与担当,其二是人民的自觉与配合。“从古至今,每有大疫,政府都会积极投身抗疫,这是政府对人民的基本责任。”郭晓东进一步解读说,这首先源于自古以来中国的“民本”传统。早在西周初期,周公就强调要“用康保民”,“若保赤子, 惟民其康”,(《尚书·康诰》),并且告诫后人要“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可以说,“保民”是古代任何政权最基本的政治责任。
中国当前抗疫的成功,更离不开个人的道德责任以及抗疫的配合度。郭晓东表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者的体现。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看,面对疫情积极配合抗疫既是对自我与家族的责任,也是对他者的责任,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道德责任。
总而言之,中国人民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取得的瞩目成就,既是当代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结果,但同时可以看到,中国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充分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遵循科学拓展民主
走向新型“情理文明”
抗疫$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抗疫中的中国文化力量
文章插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谈道,2020年疫情严重时他完成了一本《情理合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中国人应对疫情的生存智慧。“说的是两种情:疫情是情,情理也是情,但却是不同的‘情’。疫情之情,是‘实情’或‘情实’,也就是实际的情况,大疫的真实情形。情理之情,则是‘情感’或‘情性’,不过要与理融合,形成中国人的情理结构。”
刘悦笛想表达的是,中国人就是使用这种“情理合一”的大智慧,正在应对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正在“合情合理”地度过疫情,新的疫情也促使中国人走向新型的“情理文明”。
疫情既关乎每个人的命运,又关系到共同体的命运,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与姿态来应对 ?刘悦笛认为,中国人通“情”达“理”的生存智慧不仅已经正在解决中国自己的困境,同时也可以提供给世界。他指出,西方个人主义之路在应对疫情方面所面临的窘境,除了政治与经济诸多要素之外,还要考虑到根本的生存智慧上是否出了大问题,或许可以采取儒家的柔性智慧来化解“文明间的冲突”, 让不同文明得以多元共生。
直面新的疫情,刘悦笛认为,中国人势必要继续遵循科学原则,继续拓展民主意识,但并不能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种个体化之路,也不能行“只为集体、牺牲个体”那种无私化之道,这就要用上中国人“执两用中”的大智慧。与此同时,让中与外、古与今得以和谐共存和相互转化,从而以“大启蒙”的姿态走向一种“情理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