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珩@当年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离不开这些捐赠者的“高山景行”

上海博物馆进口有两面大理石墙面,上面用烫金的文字镌刻着捐赠者和赞助人的姓名,这是向捐赠文物收藏家的致敬。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是其丰富和完善馆藏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陆续入藏的捐赠构筑起上海文物收藏的家底,甚至像大克鼎这样的镇馆之宝都是来源于捐赠。
日前,“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甄选145件/组馆藏珍品。
张珩@当年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离不开这些捐赠者的“高山景行”
文章插图
图说: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张永珍 2004年捐赠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王凯 摄(下同)
藏品的寄托和归宿
这145件/组文物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竹刻、钱币、雕塑、印章等各个门类,大规模汇聚了众多捐赠者,包括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赠的马和之《周颂十篇图卷》,暂得楼后人2021年捐赠的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谭敬1951年捐赠的陈纯釜,陈植1961年捐赠的纪昀铭旱烟管,丁燮柔1961年捐赠的赵之谦“潘祖荫”石章,夏弘宁1962年捐赠的李叔同《行书华严经句轴》,张永珍2004年捐赠的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以及夏衍1989年捐赠的《手札卷》等。
张珩@当年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离不开这些捐赠者的“高山景行”
文章插图
图说:甲簋 唐祖诂、宋景文1959年捐赠
上海博物馆建馆早期掀起了一阵捐赠热潮,众多收藏家选择上博作为自己藏品的归宿。上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张东说,郑振铎先生捐赠的汉代人物画像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少见的古代建筑构件,这一次是首次向公众展出。上海博物馆早期的筹划人徐森玉一生从事博物馆工作,1965年他向上博捐赠了《雁塔三藏圣教序拓本》和黄士陵《篆书八言联》,这是他最心爱的藏品之一。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1955年率先捐赠了收藏品商代青铜器“爵”,主动践行了他立下的规矩“文博人不许搞收藏”;捐赠人王一平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他曾先后4次将收藏的书画、瓷器、印章、古籍以及工艺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次展览展出了他捐赠的文徵明《半塘烟月图轴》《徐渭小像轴》等。著名作家巴金1963年将其收藏的董其昌《行书诗》册捐赠给上博。
张珩@当年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离不开这些捐赠者的“高山景行”
文章插图
图说:李世延母冯氏等造像 张珩1950年捐赠
收藏家的“自家人”
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并很快建立自己的收藏、展览和研究体系,要归功于收藏家们的支援(包括了友情转让和无偿捐赠)。据悉,截至2020年末,上海博物馆所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其中3.3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去年开启的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共同主办的“上博讲坛”,第一讲主题正是讲述上海博物馆诸多顶级藏品的来历,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幕后捐赠故事。
张珩@当年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离不开这些捐赠者的“高山景行”
文章插图
图说:马和之 《周颂十篇图卷》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赠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从一人一家的赏鉴到慨然捐诸公立收藏机构,当文物从私人收藏空间进入到公众视域,它便从赏玩中升华出来,具备了提炼记忆、凝聚品格、传承文明的意义。捐赠人以无私精神与捐赠实践,参与了中华民族历史认知和精神品格的塑造。
展览将持续至12月26日。(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乐梦融)
张珩@当年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建成,离不开这些捐赠者的“高山景行”
文章插图
图说:齐侯匜 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1年捐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