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两块贪泉碑(筱卉)( 三 )


回家后 , 我翻找出当年西华寺长老所赠《西华胜概》 , 细读书中《后记》方才得知:因南汉王刘岩特别厌憎“贪泉”这个名字 , 兴修西华寺时 , 便命人毁掉石碑 , 填塞贪泉 。 而与贪泉相关的诗文实在太盛 , 后世不断有人来此寻找贪泉旧迹 。 明朝万历年间 , 李凤等人在寻到的古井旁竖起了重刻的贪泉碑 , 后因各地官员又络绎而来 , 当地村民实在厌恶 , 于是再次填塞古井 , 并将石碑埋到江底 。 清代乾隆末年后 , 白泥河水流渐少 , 石门江面日渐变窄 , 进入广州的船舶只得改道至通滘 , 石门慢慢变成“僻境” , 失了往日风光 , 从此不再纳入羊城八景 。 贪泉悄悄湮灭于红尘之中 。
民国四年 , 广东突发洪水 , 贪泉石碑从江中露出泥面 , 石井村民发现后 , 把它竖到了江北岸庆丰村 。 1963年 , 广州博物馆西侧的碑廊新建落成 , 为更好保护贪泉碑这块珍贵的明代文物 , 相关部门将其移到镇海楼前的碑廊里 , 并仿照原样复制了一块碑刻竖在原地——正是那晚我在黑夜中看到的红字贪泉碑 。 2006年 ,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华寺旁 , 意外发现了迷失千年的贪泉古井 。 为保护井水不受现代污染 , 古井被石块盖住 , 重新封存起来 。
似乎找到了答案 , 我不由掩卷叹息 。 广州城2000多年的历史珠玉和锋烟 , 几乎都刻印在越秀山这座绛红色的五层古楼上下 , 命运多舛的贪泉碑能存放在越秀山 , 也算是它最好的归宿 。 此后 , 它们将一起风雨无悔地扛起历史 , 收藏岁月 , 丰厚广州的文化底蕴 。 无论是曾经的血雨腥风 , 抑或是如今的满城花开 , 它们都会默默地端详着广州城 , 温和地俯瞰着 , 那些在羊城大地上竟写的更多风流 。
同事|《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两块贪泉碑(筱卉)
文章图片

相关阅读
【欢迎投稿】
附:《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启事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 以西汉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 , 是广州历史文脉起点和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 , 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 。 在越秀山上 , 有广州城标“五羊石像” , 有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 , 有广州仅存的明代古城墙 , 有清代的四方炮台 , 有民国的“中山纪念碑” , 有著名的越秀山体育场等等 。 生态环境优美 , 历史文化厚重 , 是广州历代著名的重要旅游胜地 。 为吸引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越秀山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非遗保护 , 越秀公园特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声创融媒工作室、广东粤语语言艺术团等单位共同开展“我的越秀山故事”融媒征集活动 , 深入挖掘千年越秀山的魅力 , 展现大美羊城风采 。
投稿方式
投稿作品应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征稿邮箱:yxgyzw@126.com 。 邮件标题应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字样 , 投稿作品正文后应附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 。
不方便使用电子邮箱的市民 , 也可将自己的作品寄送至:广州市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 , 请注明“我的越秀山故事” 。
(详情请搜索相关征稿新闻)
同事|《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两块贪泉碑(筱卉)
文章图片

同事|《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两块贪泉碑(筱卉)
文章图片

来源 | 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同事|《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选登:两块贪泉碑(筱卉)】推荐丨苏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