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
“一时间 , 蒙城简直成了牛群的‘后花园’ , 政策随便给 , 土地随便圈 。 ”
一个相声演员从政之后竟然有这样大的权力 , 牛群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跟着我牛哥 , 要钱有钱 , 要权有权 。 ”
原本在台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牛群何以说出这样的话 。
办杂志、当县长、当主持人 , 面对本职相声三进三出最终被遗弃 , 牛群后悔自己的人生选择吗?
2013年 , 牛群参加运动类综艺 , 从5米跳台一跃而下 , 砸入水中 , 被水拍得晕头转向 。
自此之后 , 他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里 , 好面儿的牛群终究是被时代的浪潮拍到岸上了 。
今天就来聊聊最不“安分”的相声演员牛群 。
说起牛群 , 90后也许还熟悉 , 00后大概就真的不认识了 。
这不是因为牛群年纪大 , 而是他很久不参加春晚 , 也不公开露面参加活动了 。
最近一次露面是某地方中国曲艺节上 , 牛群作为嘉宾录制了一段视频 。

要知道 , 牛群早年间是和冯巩一起说相声了 , 他们合力创造了一个时代 , 如今二人的境地千差万别 。
冯巩成功转型从政 , 现在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
他的徒弟贾玲几次转型 , 次次成功 , 如今成为最耀眼的女导演 , 从流量变为了资本 。
而牛群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 而他的徒弟张徐也另拜他人 。
更令人唏嘘的是 , 这种局面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

曾几何时 , 牛群和冯巩的关系非常好 。
他在节目里这样说过 , 自己只跪过三个人 , 父母和冯巩 。
当初母亲去世的时候 , 是冯巩一直陪伴左右 , 安慰他 , 帮助他 , 两人还是携手共进的事业伙伴 。
牛群这一跪是感激地跪 。

现在我们介绍牛群 , 会说他是著名相声演员 , 这里面就有冯巩的功劳 。
当然要聊他的相声人生 , 还得再往前说起 。
1970年入伍 , 1975年开始从事相声创作和表演 , 这是牛群简历中的一行 。
但开始相声创作不代表有成绩 , 要说天赋 , 牛群其实并没有 。
1979年的牛群参加了全军汇演 , 在台上说段子 , 台下没有一个笑的 , 把他委屈地回去直哭 。

相声这行 , 得有师傅 , 下功夫 , 说学逗唱样样得学 , 嘴皮子要顺溜 , 脑瓜子要有东西 。
没师傅 , 牛群入不了门 。
所谓知耻而后勇 。
舞台表演失败后 , 他拜刘学智为师 , 这也是他后来的老丈人 。
刘学智是谁呢?
他专注于山东快书、数来宝的创作 , 表演和理论并行 , 在教学上很有造诣 。
后来刘学智还牵线搭桥 , 将牛群拜到常宝华门下 , 算是正式入了相声门 。

1988年 , 牛群与冯巩在拍电视剧时相识 。 冯巩是马季的徒弟 , 学的也是相声 , 两人一拍即合 , 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亲密合作 , 也造就了彼此艺术生涯最璀璨的时光 。

该怎样形容二人合作时的盛况呢?
20世纪90年代 , 牛冯就是坐在相声界第一把交椅上的 , 是最火的相声演员 , 没有之一 。
当时小品的势头已经逐渐盖过相声 , 他俩硬是靠着好作品杀出一条路 。
【|5米高台跳水被拍晕,从春晚舞台到蒙城官场,牛群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合作这么合拍 , 和两人的合作形式有很大关系 。
牛群是逗哏 , 冯巩是捧哏 , 但他们是少见的“子母哏” , 就是捧哏的词不比逗哏少 。 两人针锋相对 , 火花四溅 。
如果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 , 他们两人的娱乐圈地位一定是非常高的 。
2022年时候 , 论坛还在讨论90年代牛冯二人的相声和郭德纲比 , 谁的水平更高 。
站队牛群冯巩的人不少 , 他们当时作品的质量 , 是精品中的精品 , 哪怕是现在来看 , 都是针砭时弊 , 难以超越的佳作 。

可惜牛群并不满足只当个说相声的 。
这个想法从他2000年的一次采访就可以品出来 。
他说“相声滑坡挺好的” 。 更表明 , 如果相声已经式微 , 那就要开拓更多领域去逗笑大家 。
言外之意 , 相声不行了 , 我不想坚持了 。
这话从牛群嘴里说出来 , 实在可惜 。
他是常宝华的大徒弟 , 论辈分来说是冯巩师叔 , 相声的兴衰他有责任啊 。

而他之所以能这么说 , 是因为他当时找到了一个体面又别致的赛道 , 当县长 。
两世纪之交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 遍地是黄金 , 遍地是机遇 , 但也遍地是大坑 。 而牛群无疑是时代弄潮儿 。 大浪潮冲击下 , 冷静下来不容易 , 转行的太多了 , 有成功的 , 也有失败的 。
在当县长之前 , 牛群已经转行了2次了 。
次次豪言壮志 , 开场就高朋满座 , 派头十足 , 但每次又麻烦丛生 , 置之不理 , 转身就走 , 徒留一个委屈的背影 。
摄影如此、办杂志如此 , 当县长更是如此 。
牛群将办杂志的事情昭告天下时是这么说的 。
要将美国《人物》杂志当做自己的目标 , 发行量奔着1000万去 。
要把《名人》杂志与世界接轨 , 把知名度提升到美国《人物》《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一样的位置 。
他还壮志满怀地说“说相声 , 摄影 , 办杂志”是人生三部曲 。

而最终结果是 , 2000年10月 , 他突然抽身离去 , 于12月出现在蒙城当县长了 。
《名人》杂志的主编说 , 牛群离去得太突然 , 一点准备时间没给我们留 。
而他对杂志的一系列变革 , 创立的近10个栏目早已无法进行 , 其中一个是他为自己老婆准备的“录音剪辑” 。
与牛群加盟时的决心和魄力一样的是离去时的决定和魄力 , 尽管主编苦苦挽留 , 他依然头也不回地走了 。
后来才知道 , 他和蒙城县的合作9月就开始了 。
但他可能忘了 , 他和《名人》杂志社约定的合作期限是五年 。 除了契约精神缺失外 , 牛群走的时候 , 杂志社的经营和欠债情况也很棘手 。
原本想让牛群的名人效应让杂志起死回生 , 谁知道靠着牛群吸引来的名人稿酬都付不起 。
就这样 , 带着“历史遗留问题”的牛县长上任了 。

在这个位置上 , 他说“24小时为蒙城牛订上美国餐” , 他说 , 正月十五“两小时之内让河北巨葱扎根蒙城” 。
他还说 , “蒙城老百姓对我太好了 , 我决心在这里干一辈子!” 。
办杂志是从商 , 当县长是从政 , 这跟说相声不一样 , 在台上说几句针砭时弊的漂亮词 , 观众给你鼓鼓掌 , 名和利就来了 。

后来的故事 , 我们知道 , 牛群败走蒙城 , 回北京说相声去了 。
可他离开蒙城时又跟离开杂志社一样 , 拍拍屁股就要走 , 很多问题都说不清楚 , 只顾自己委屈 。
当时蒙城相关负责人用一句话回应了牛群的离职新闻 , “不是想当就当 , 想辞就辞的” 。
靠着运作和宣传 , 走马上任时那是一路开着绿灯的 , 现在出了事了 , 要走 , 绿灯可就开不了了 。
出了什么事呢?
在牛群任职的前两年 , 他的政绩还是不错的 , 根据公开的数据来看 , 他为蒙城招商5亿 。
这在千禧年可是个天文数字 。
当时的电影票房还没有过亿元大关呢 。
有这5亿 , 蒙城怎么说也是走上高速发展道路了吧 , 可是事实不是如此 。
有了一些成功之后 , 他膨胀了 , 公然对记者说 , 别的企业家几年都办不成的事情 , 牛群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办成 。

所以在2001年 , 在小小蒙城 , 拔地而起一座“牛群贸易城” ,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 这是奔着名留千古去的啊 。
这座城 , 投资2个亿 , 占地300亩 。
办实业 , 贪大贪规模就可以成功吗?蒙城县乡人口120万 , 城区人口10万 , 市场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商贸城 。
而针对这么大商贸城的市外开发遥不可及 , 这个2亿开发的商贸城很快就荒废了 。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 , 当时征用土地的农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安置 。

但这不是牛群最吸引眼球的举动 , 为了做善事结善缘 , 他还用捐赠的3000万资产注册了“牛群特殊教育有限公司” , 并且给当地特教学校改制 , 意在建立一个最好的特教学校“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 。
中间的豪言壮语已不必说 。
在这个学校曾有一位被牛群请来的高人 , 据说医术高明 , 一起来的还有一台25万的万能仪器 , 包治百病 。
这台万能仪器给不少来蒙城的人士测量过 , 而它在特校的作用是给聋哑孩子治病 , 让孩子们能说话 。
盛权下总是滋生荒谬 。

在牛群初到蒙城的时候 , 坐着小巴车 , 车外拥堵的都是老百姓 , 车里面有他的妻子 , 有蒙城当地的官员 , 有围着奉承的记者 。
据说 , 有77家媒体蜂拥而至 , 等着报道这位牛县长 。
牛群在透过车玻璃向老百姓挥手示意 , 看起来情不自禁
他同行的人讨好地说 , “我们都是自家人 , 让牛哥休息” , “您的子民真淳朴 。 ”“这是官啊 , 县太爷啊 , 在老百姓眼里官很大的 。 ”
牛群回应 , 感谢老百姓的厚爱 。
老百姓真的厚爱一个名人吗?一个尚未做出政绩的人?
这种厚爱又能维持多久呢?

名人效应只是一种经济现象 , 牛群当初完美地利用了这个规则 , 但是他的名人效应能用多久 , 靠着名字拉投资 , 拉资源能走多远 。
牛群的经历给了我们答案 。
有趣是 , 卸任6年后 , 央视为他做了个纪录片 , 牛群在里面声情并茂 , 抑扬顿挫地叙说自己的不易 , 他强调的还是“我能挺下来全是为了献爱心的人 。 你知道光是文艺界、体育界、政界、科技界给学校题词的有多少人吗?五六百人 , 哪怕每人一句话 , 每人100元 , 那也是一份纯粹的爱 。 ”
真正有责任感 , 为人民服务的人 , 哪怕没有名人光环 , 没有优越的朋友圈 , 也能做成事 , 哪怕只是踏踏实实帮助一个孩子呢?
牛群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没人能给出答案 , 他自己也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