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铁流《靠山》:进入微观历史,看见普通民众

【人物|铁流《靠山》:进入微观历史,看见普通民众】最近 , 作家铁流的长篇作品《靠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并举办了研讨会 。 《靠山》记述了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 , 全书展开了上百个详细叙事 , 涉及上千人的真实故事 , 浓缩了1921年至1949年间完整的百姓支前史 。
铁流 ,1967年10月生 ,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 。 著有《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莱西经验”诞生记》 , 中篇小说《槐香》等 。
人物|铁流《靠山》:进入微观历史,看见普通民众
文章图片

铁流
报告文学的真实属性 , 包括历史真实、作家真知与情感真实 。 对历史真实的追求 , 要求报告文学沉潜进历史的最底部 , 以全息方式洞察时代;作家的真知 , 要求书写者具有宽阔的视野 , 以敏锐的思辨力处理现实;作品的情感真实 , 是产生共情的基础和关键 。
据了解 , 铁流为创作《靠山》 , 前后花了14年 , 足迹遍布山东、湖南、河南、河北、江西、陕北、江苏等地 , 对上世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的亲历者及其后人进行了详细的走访与记录 , 并查阅各类文献及历史资料 , 将采访人物及口述资料逐一与相关历史记录进行对比整合 , 最终形成了字数过亿的庞大内容储备 。 《靠山》成文近五十万字 , 展开了上百个详细的支前故事 , 其中涉及上千位来源真实的人物形象 。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文东谈道:“《靠山》中还引用了很多那个年代的歌谣 , 呈现了多地淳厚的风土人情 , 从各个角度关照现实和人物命运 。 报告文学创作就是用脚走出来的 ,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 , 必须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 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 。 ”
十余年间 , 铁流也挖掘了大量在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普通群众的壮举 。 作者介绍 , 《靠山》中所有的人物故事均来自真人真事 , 除了亲历者详尽的口述 , 还有大量的历史材料佐证 , 其地点详尽、时间线索精准 , 展现了历史的微观细节 。 铁流本人出生在沂蒙山区 , 小时候就听了很多父辈支前的故事 , 他的爷爷就是革命烈士 。 他对农村偏远地区百姓的尊重和怜惜也是本心的流露 。
《靠山》中 , 铁流将最温暖的文字留给了积极参与支前工作的女性们 。 她们可能是送儿子抗敌的母亲 , 是出生后很少见到父亲的女儿 , 是无数前线战士的姐妹 , 也可能是等待丈夫归家的妻子 , 而同时 , 她们也用自己的双手 , 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前线战士们的供给 。 革命战争年代没有性别之分 , 奋战在大后方的支前女性也如前线战士一般 , 竭尽全力支援前线 , 数以千万计的女性投身于军需供给 , 备战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
人物|铁流《靠山》:进入微观历史,看见普通民众
文章图片

《靠山》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也注意到这一特点 , 她提到书中描绘的为一个团的兵力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设“人桥”的32姐妹 , 还有能挑一百多斤担子、能推五百多斤车子 , 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李大胆”桂芳 , 抬担架的董力生等杰出女性支前事迹 。 她说:“铁流写了大量乡村中支援革命、支持革命、向往新生活的女性 , 写她们的病痛 , 她们的热情 , 她们的苦乐 , 她们的伟大奉献 , 非常让人敬佩 。 ”
支前女性以单薄之躯扛起了各类繁重杂难的工作 , 展现出钢铁般的强大意志 , 她们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筹粮备弹 , 面对复杂险恶的敌后环境从不退缩 , 她们的支援 , 成为前线部队取得胜利的强大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