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

好了,今天就看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喔,您的每一次评论点赞就是对小编的肯定与鼓励,小编给你们比心了喔!欢迎大家来看小编的这篇文章,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这期节目都有哪些看点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王安石|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
王安石|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
文章插图

这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往黄州,在黄州定慧院所作。20岁进士及第的苏轼,意气风发,名噪京师。可是等待他一生的却是世路多艰,宦海沉浮,最严重的一次是深陷乌台诗案,九死一生。公元1079年,四十二岁的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之滨的湖州任知州。例行公事,到任不久,就写了一篇名为《湖州谢上表》的述职报告,本来就是一篇普通的报告,可是苏轼不该节外生枝,在奏章的最后写上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羊小民。”
王安石|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
文章插图

当时朝廷最大的政治是王安石的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公开反对变法,指责王安石的变法是“生事”,于是“生事”一词成为了攻击变法新政的热词。同时,苏轼对拥护变法、急功急利对“巧进之士”,他统统冠以“新进”对群称,得罪了御史台对无数“群小”。作为当时对文坛领袖,苏轼影响力极大。于是,这些平时妒忌苏轼的小人物集体恼羞成怒,站在忧国忧民忧君的道德高台上,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甚至“指斥乘與”“包藏祸心”,力促神宗“大明诛赏,以示天下”。终于,蚍蜉撼动大树,苏轼被押解京师御史台大狱,也就是乌台大狱。孔平仲的《孔氏谈苑》记录了当时押解苏轼上路的情景:“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屠刀在苏轼的头顶上高高举起,命悬一线时,宋神宗翻遍了各路人物救援的奏章,最后,他允准变法主帅王安石的“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的奏章。王安石以君子之腹,走出党争的小圈子,为天下惜才惜士,可圈可点。宋神宗最后在判决书上批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屠刀最终没有落下,苏轼何其幸哉!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定慧院安身。刑余之人,惊魂甫定,苏轼完全可以在这里找个角落坐下,闭门思过也好,养神也好。可是他没有,他如一只哀哀孤鸿,不知何枝可依,不肯随便择枝而栖。
王安石|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
文章插图

在这个孤鸿游荡的夜里,只有一弯缺月,挂在枯叶落尽的桐树上,无色无光,只有黑暗和寒冷。孤鸿飞向了寂寞的沙洲,而他也像一弯缺月,挂在人生边上,定慧院的佛光不能给他启示,他被世界遗弃了。这么冷、这么茫然的文字,在苏轼的诗文中极其少见。乌台诗案后,苏轼从此少了“圣明若用西凉簿,百羽犹能效一挥”的豪情,只觉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虽然苏轼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他终归是一个大棚,乌台的牢狱不能埋葬他,俗世的沟壑不能污染他,他终究有足够广阔的天地,任他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