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枯燥”的耐受力

文化|对“枯燥”的耐受力
文章图片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看学者刘擎一篇文章 , 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 , 特别有道理 , 他说: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 , 他们能忍耐一个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 。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 , 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养成深度阅读的能力 。 我们的大学模式是建立在20世纪中叶的文化环境里 , 假设你能专心致志地读书 , 能够忍受表面上枯燥 , 但实际上有深度的内容 。 现在整个文化环境改变了 , 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 。
确实 , 对枯燥的忍耐力 , 可能是一个优秀的人最深沉的素质 , 也是与平庸者最大的分野 。 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 , 被“精彩”惯坏了 , 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的能力 。 人们热爱爆梗、段子、金句、笑点、生动、包袱的感官刺激 , 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 , 学习感官已经钝化 , 进入不了越过枯燥门槛而深度学习的境界 。
当下的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 , 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 , 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 , 植入笑点 , 人人面前一台可供随时切换的苹果电脑 。 这些让你从枯燥中解放的学习装置 , 实际上已经不是学习 , 而让学习成为一种信息消费的景观 。 这种“学习景观”生产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 , 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 , 并让人安静下来 。
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 , 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 , 需要理性的主体忍受一定程度的枯燥 , 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 。 写作的开始 , 是枯燥的 。 阅读一本经典 , 是枯燥的 。 深刻的课堂 , 是枯燥的 。 创新创造的过程 , 往往也是枯燥的 。 枯燥是一个门槛 , 为不学无术、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 , 越过这个门槛 , 沉浸其中 , 才能慢慢获得愉悦 。
【文化|对“枯燥”的耐受力】文化|对“枯燥”的耐受力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