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丨走进盐边非遗:盐边傈僳族葫芦笙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丨走进盐边非遗:盐边傈僳族葫芦笙
本文图片

红果彝族乡位于盐边县西北部的雅砻江下游 , 二滩水电站西侧 , 东与本县桐子林镇相连 , 与米易县得石镇隔江相望 , 南与仁和区务本乡接壤 。 全乡面积245.73平方千米 , 人口1.3万 , 其中傈僳族聚居的三滩村 , 有傈僳族人口约600人 。
据大量的原野考古和史书籍证实 , 远古时盐边是傈僳先民的祖源地之一 。 《云南少数民族》一书认为傈僳族远在公元八世纪以前 , 聚居于四川雅砻江及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地区 , 清道光《宁元府志》和清光绪《盐源县志》都有傈僳族的记载 。 箐河傈僳族乡岩门村的傈僳族老人口头传说 , 他们是明洪武二年迁入盐边 。
盐边傈僳族聚居于箐河傈僳族乡岩门村 , 国胜乡民胜村 , 红果彝族乡三滩村和渔门镇、惠民乡、永兴镇、红宝乡的傈僳族自然村 。
傈僳族葫芦笙是本民族最喜爱的乐器 , 均由男性吹奏 , 葫芦笙由族人手工制作 。 唐.攀绰《蛮书.风俗》记载:南诏“少年子弟喜暮夜游迁侣巷 。 吹葫芦笙或吹树叶 , 声韵之中 , 皆寄情言 , 用相招呼” 。 证明唐代就有葫芦笙吹奏的历史 。 葫芦笙选用天然干葫芦作主体 , 在其腹部钻孔 , 插五根指母粗细约1—5公分的竹管 , 管内装有竹制或铜制簧片 , 每管可发两个音 , 葫芦底部钻有三个小孔 , 也作为发音之用 。 大的葫芦笙竹管可长达70公分左右 , 小的仅有15—20公分 , 分为高音、特高音、中音、低音等音阶 。 上部有一小增音器是小葫芦做成 , 彝族的葫芦笙吹管最轻 , 苗族的较长 , 傈僳族、傣族的笙嘴长度介于二者之间 。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丨走进盐边非遗:盐边傈僳族葫芦笙
本文图片

(谷艳摄)
葫芦笙吹奏起来节奏鲜明 , 音色柔美 , 曲调奔放热情 , 音声高亢嘹亮和声协调 , 旋律常以多声部同时进行 , 表现力十分丰富 。 主要吹奏的曲调有迎亲调、结婚调、赶街调、前三门、后三门、纺麻调、撵麂子调等 。
傈僳族音乐、乐器是傈僳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 对传承民族音乐起到重要作用 。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丨走进盐边非遗:盐边傈僳族葫芦笙
本文图片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丨走进盐边非遗:盐边傈僳族葫芦笙
本文图片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丨走进盐边非遗:盐边傈僳族葫芦笙】欢迎投稿
信息来源:县文化馆
编辑 :吴源洪丨审核 :马 翠胡茜
监制 :韦春景
山水盐边
盐边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