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观察|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鲁迅?

近日 , 一段骆玉明教授谈论鲁迅的讲座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了 。 这位刚刚退休的复旦网红教授 , 与时下大多数廉价网红不同的是:骆教授的红是有内涵、有思想、有积淀的 , 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
我甚至为骆教授惋惜 , 他的红还是晚了点 , 正如他的学问也是大器晚成的 , 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与那么多反智、无营养、无厘头的网红比起来 , 骆教授这类网红还是少了 , 影响面还是窄了点 , 大家对骆教授的了解、追光还是太晚了 , 太少了 。
骆教授的思想观点是流量时代的盐和光 , 他对经典的解读 , 也是经典性的 。 比如对鲁迅的评价就很到位 , 且充满洞见 。 在他看来 , 鲁迅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 , 在于鲁迅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 其阅世的态度是冷静的、悲悯的、具穿透力的 。
骆教授就举了鲁迅笔下的闰土作为例子 。 骆教授读出了鲁迅的冷静和悲悯: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 对此 , 大多数读者都能看得出 , 但骆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少年闰土生气勃勃、阳光、聪明 , 这么一个充满希望的生命 , 长着长着 , 几十年之后 , 就变成了一个被命运和世界压弯了腰的毫无生气的“老人” 。 而闰土的命运绝不是个案:我们放眼望过去 , 在古代中国 , 在闰土时代 , 很多生命根本没有生长的机会 。 这种发现是极具冲击力的 。
如今 , 鲁迅似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 我们撇开一些功利性的阅读不谈 , 时下 , 几乎很少有人用心地读鲁迅 , 能读进去、真正进入鲁迅世界的读者 , 就更少了 。
与那些流行思想比起来 , 鲁迅的思想是影子般的存在 , 是藏在地心深处的光 , 等待知音的走近 , 像骆教授之类的知音则更为稀少 。 鲁迅的深刻并不是人人都能觉察、领悟得到的 , 他可以被大面积消费 , 但知音一定很少 。 因此说 , 鲁迅思想是孤独、寂寞的 。
鲁迅被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 。 鲁迅有一双看穿一切世间戏法的慧眼 , 还有一颗涵容万物、易感、悲悯的心 , 最难得的是 , 他还能把对世界、人生、艺术独到的洞察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
鲁迅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和艺术的独特景观 , 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 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浓缩铀” , 在于他参透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隐性密码 , 洞穿世间一切把戏 , 同时能找到某种极致艺术形式予以表达 。
鲁迅作品注定不可能成为流行读物 , 他对读者是挑剔的 。 但若鲁迅被中国社会遗忘 , 一定也是不可思议、不可原谅的 。 因此 , 需要有一些人时不时把鲁迅带回到公共生活中 , 给公众神经一些刺激 , 甚至是极具痛感、醍醐灌顶的强刺激 。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药神” , 他的忧思和痛苦 , 是预防乃至疗救民族精神惰性和思想疾患的苦口良药 。
今天 , 我们如何阅读鲁迅?这不仅涉及我们对民族魂的态度 , 也涉及我们阅读经典的方法 。
阅读鲁迅 , 对读者是有门槛要求的 。 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阅历和人生阅历 。 很多读者沿着字面滑过去 , 会漏掉很多 , 伴随着误读 , 无法真正读懂鲁迅 。 有时 , 误读比不读的后果更严重 。
鲁迅的思想过于深邃、深沉 , 读懂、读透的确很难 。 鲁迅有时还会有意把思想藏得很深 , 表达得很隐晦;甚至有时候 , 他只跟自己对话 , 这心语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懂 。
【鲁迅|深观察|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鲁迅?】因此 , 阅读鲁迅 , 需要把阅历增厚之后 , 带上正确的心境 , 继而走进鲁迅纵深的世界 。 前面所说的骆玉明教授 , 显然是鲁迅思想的少数知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