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南五岁小孩在河边玩耍,捡到一块“黄石头”,专家感叹造化弄人

导读:在中国有句古话 , 叫做“黄金有价 , 玉无价” 。 玉因为稀少美丽而名贵 , 《史记》中记载的和氏璧可以换15座城池 , 这就不是用金可以衡量的价值了 。 在今天的北京首都博物馆中 , 有一件东汉时期的玉佩 , 它的材质是最好的和田白玉籽料 , 根据玉料本来的形状 , 被能工巧匠雕刻了三只螭龙在上面 , 所以也叫三螭龙纹韘形佩 。
河南|河南五岁小孩在河边玩耍,捡到一块“黄石头”,专家感叹造化弄人
本文图片

根据记载 , 这件来自河南的东汉时期的玉佩 , 长10.3厘米、宽5.5厘米、厚约2厘米 , 取料为和田白玉河所产一级白籽料 , 不规则 , 略呈琵琶形 , 局部有赭红色石皮 。 上面采用圆雕、透雕、俏色工艺 , 雕刻出三只在云气中翻滚嬉戏的螭龙 , 塑造出“三螭拱璧”意象 。
螭龙古代也称螭虎 , 是神话故事中的一种动物 , 相传它们拥有虎头螭身 , 是镇守一方的山神 , 也被远古先民称为守护神 。 东汉学者高诱注《吕氏春秋》说:螭 , 龙之别也 。 ”《汉书》注解称:“螭 , 为龙子” 。 许慎《说文解字》:“螭 , 若龙而黄 , 北方谓之地蝼 , 从虫 , 离声 , 或无角曰螭 。 ”《汉书·杨雄传》注引三国人韦昭:“螭 , 似虎而鳞” 。
河南|河南五岁小孩在河边玩耍,捡到一块“黄石头”,专家感叹造化弄人
本文图片

螭虎的形象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 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 到了汉朝时期 , 螭虎的应用更加广泛 , 开始大量用作玉器纹样 , 盛极一时 。 早在清末民初的时候 , 河南的洛阳一座战国古墓中 , 就出土过一枚玉三螭纹璧 , 不过后来因为保管不当 , 被卖出国 , 现存美国纳尔逊艺术馆 。
不管事西汉还是东汉 , 作为历史上持续上百年的大一统王朝 , 经济空前繁荣 , 人民空前富裕 , 国家空前强盛 , 是屹立于东方甚至世界文明之巅的大国 。 正是这样一个强大、向上的民族 , 才能够诞生深沉雄大、大气磅礴的螭虎纹玉雕艺术 。 而汉朝时期的南阳 , 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迹之地 , 史书记载“富冠海内 , 既丽且康” , 有“南都”、“帝乡”之誉 , 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大都市 。 因此 , 这件代表东汉玉雕最高水平的三螭纹韘形佩在南阳出现 , 实在是偶然中的必然 。
然而你可知道 , 就是这件被无数专家看成国宝的文物 , 出土发现颇具戏剧性:它竟然是一个五岁孩子 , 放学之后在小溪边玩耍捡到的!
2007年 , 河南南阳五岁的小明(化名)放学之后 , 和同村的小伙伴前往村边的小溪玩耍 。 正当所有人光着脚在小溪边奔跑嬉戏时 , 小明突然感觉自己的脚被东西咯了一下 , 他弯腰一看 , 发现在河边的淤泥中 , 有一个发黄的石头 , 正是它咯了自己的脚 。 小明将“石头”捡起来后 , 放在水中清洗一下 , 发现它不是石头而是一个黄色闪闪发亮的东西 , 因为觉得好看 , 小明将其带回家中 。
河南|河南五岁小孩在河边玩耍,捡到一块“黄石头”,专家感叹造化弄人
本文图片

【河南|河南五岁小孩在河边玩耍,捡到一块“黄石头”,专家感叹造化弄人】家里人看到之后 , 觉得这件东西应该是文物 , 所以就将它上交给了博物馆 。 据说专家们第一次见到这件国宝的时候 , 连声叹到:真是造化弄人 , 有谁能想到这稀世国宝竟会如此离奇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