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谭盾:感谢上海,让我更大胆、更勇敢、更执着地追求灵感

谭盾|谭盾:感谢上海,让我更大胆、更勇敢、更执着地追求灵感
本文图片

“每年夏天 , 都有许多崭新的声音从上海出发 , 前往全中国乃至甚至世界 。 上海是我心中最伟大的城市之一 , 这个城市给了我很多灵感和机会 , 见证了我不少作品的诞生 。 ”过去 , 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追随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到上海 , 如今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 “上海既有非常深厚的音乐文脉也相当国际的音乐视野 , 它让我更大胆、更勇敢、更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创作灵感 。 ”
7月14日晚 , 作为上海夏季音乐节参演节目 , 谭盾将携手上海交响乐团演绎自己创作的《大地之声》(为101件陶石乐器和交响乐而作) , 以及勋伯格改编的马勒《大地之歌》室内乐版本 , 展开跨越时空的中西音乐对话 。 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 , 谭盾向采访人员展示满地板的“瓶瓶罐罐”——它们是用采集自陕西、香港和台湾的泥土制成的埙、号、鼓等陶土乐器 。 在谭盾执棒下 , 这些乐器发出既新奇又好听的乐声 , 即将激发听众的无穷想象 。
用中国的陶土写一部《大地之声》 , 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展开中西对话
《大地之歌》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代表作 , 作品采用诗人汉斯·贝特格的意译诗集《中国笛》中的七首唐诗作为歌词 。 勋伯格于1921年将其改编为室内乐 , 其中保留了声乐部分的旋律和唐诗歌词 , 精简了原来的乐队 。 为了此次上海夏季音乐节的演出 , 谭盾特别编排了一个结构更紧凑的全新版本 , 演唱结构参照中国唐式古建筑的风格——以男女对唱形式为中轴点 , 视觉上极具对称美 , 也使整首曲子更有平衡之美 。
“马勒以中国的唐诗为题材 , 写出了《大地之歌》 , 那我什么不能用中国的陶土 , 写一部《大地之声》呢?”2011年 , 谭盾受到维也纳格拉芬内格音乐节委约 , 为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而创作《大地之声》 , 并由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雅尔维指挥维也纳爱乐首演 。 这部作品又名《垚乐》 , 是继《水乐》《纸乐》之后 , 谭盾“有机音乐·大自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 今年正逢马勒逝世110周年 , 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舞台 , 《大地之声》将再次奏响 , 并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展开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归宿的探讨 。
谭盾|谭盾:感谢上海,让我更大胆、更勇敢、更执着地追求灵感
本文图片

为了探索“大地”的声音 , 谭盾设计用陕西黑土、香港红土、台湾白土及南阳的石头 , 制成他的陶土乐器和陶石乐器 。 “泥土的密度、松软程度不同 , 由它们制成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也会不一样 。 ”谭盾发挥了他的想象力 , 把这些充满创意的乐器和交响乐队融合在一起 , 共同演奏“垚乐” 。 乐手们通过吹陶、拉陶、弹陶、敲陶等演绎方式 , 发出一阵阵“大地之声” 。
《大地之声》共分为三个乐章 , 第一乐章《致青春》以极简主义的重复节奏型为特征 , 通过吹陶和敲陶 , 配以管弦乐的“土色” , 穿插乐队的嘻哈、摇滚节奏 , 好似大地在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地震动 , 与马勒《大地之歌》第三首《青春》对话 。
第二乐章以吹陶埙与陶笛为主奏加之双音石磬 , 以中国古曲《阳关三叠》为旋律素材 , 与马勒《大地之歌》第一首《愁世的饮酒歌》对话 , 孤独而凄凉 。 中段是“陶体气鼓”的激动华彩与对答 , 并将乐曲引为极为戏剧性的展开部 。
谭盾|谭盾:感谢上海,让我更大胆、更勇敢、更执着地追求灵感
本文图片

第三乐章由石头方钟、圆钟及双音磬主奏 , 悠远而幽静 , 这些石头乐器皆由谭盾与湖北编钟博物馆一同创制 。 这一乐章中更引用了马勒《大地之歌》中第五首《春天的醉者》的片段 , 与音乐中的京剧色彩对话 , 像是李白醉醺醺的酒歌——“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梦幻世界 , 展现出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态 。 这里是李白与马勒的对话 , 更是谭盾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 感叹人类的生命与青春 , 也感叹大地的悲愁与春日的醉境 。